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12-26 【编辑录入:liyueh】 文章出处:文汇报2009-12-25第12版

气候变化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
作者:诸大建  阅读次数:9750

诸大建教授说:它更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现行模式必须改变

  数字惊心
     ●按现在的趋势,如无所作为,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上升1.1到6.4℃,中国则上升3.9到6.0℃。
     ●提前预防气候变化,是像买保险一样用较小的成本预防灾难。中国现在的减碳成本是10美元一吨,到了2050年估计起码会升到200多美元一吨。
    ●中国现在人均CO2排放量是4.3吨,世界人均4.28吨,美国20吨,欧盟10吨多一些,日本9.9吨。
  

      昨天(19日)哥本哈根会议开到深夜才有方案出来,本来应该18日出结果的。所以今天我到文汇讲堂,可以说是在第一时间和大家讨论哥本哈根会议引出的四方面话题。

 

  如何看待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不只是简单的环境问题,它更是经济问题,是发展模式问题,我们必须讨论应对政策.人类经济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地球气温升高,这是科学家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这次联合国气候会议上很多国家达成的共识。现在我们必须讨论的是应对政策。
   
温度上升会导致海平面变化、农业欠收等六大危害。这个影响是谁造成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模式后面是碳排放,碳从哪里来?碳是化石能源为主的六种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倡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效率的原因。千万不要把气候变化简单地理解为环境问题,它更是经济问题,是发展模式问题

  温度升高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显示,按现在的趋势,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上升1.1到6.4℃,中国则上升3.9到6.0℃。人的承受能力有多大,科学家的结论是上升不超过2℃,超过6℃是难以忍受的,想想看37℃加上6℃就是43℃。升温对经济的影响呢?据研究,从1995年以后气候影响造成中国的经济损失大幅度上升,最高时期每年减收3000亿。具体来讲,温度升高,人类将面临干旱、洪水、暴雨、海平面上[---分页---]升1米-5米、农业受损等六大威胁。海平面上升,受影响最大的是亚太地区,上升从日本开始,经韩国、朝鲜一直到中国。
    

  中国是受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所以要提前预防,就像买保险一样用较小的成本预防灾难。比如中国现在的减碳成本是10美元一吨,到了2050年估计起码会升到200多美元一吨。英国经济学家在2006年出版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现在投入1%,到2050年可免除5-20个百分点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把建设低碳经济叫作“无悔的战略”。美国由于退出《京都议定书》,现在绿色科技、新能源科技都严重滞后于欧洲。他们非常担心中国这方面的发展,美国商业部长骆家辉曾说美国再不行动,10年以后绿色科技的硅谷将在上海。
    

  中国现在的应对措施是自愿性减排。减排和低碳经济有关,但绝对不要把低碳经济看成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现在有一些报道,单纯地宣传低碳经济就是节约,要谁讲节约?实际上最应该节约、减排的是高碳生活的富人。否则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争取自己发展的权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十几亿人口的生存问题要解决。
    

  看看国际上的走向。《京都议定书》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以1990年为基准年开始减排,未对发展中国家减排作出规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说,所有国家都应该关注气候变化,但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现在哥本哈根讨论的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的安排。第一个承诺期中发达国家平均应该减排5%,实践得怎样呢?1997年美国退出了;欧盟在第一期相对做得好些,日本目前略微超过一点。当美国提出以2005年为基准年到2020年减排17%时,实际是相对于1990年只减排了3%-4%,所以美国连最基本的减排量也没有做到。[---分页---]

 

  哥本哈根会议有四大难点
   

  看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看谁输谁赢,而是大家能否妥协;最后产生协议是中国退了一步,美国退了小小一步
    

  看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看谁赢谁输,那是囚徒困境式的竞争心态。关键要看最后大家能否妥协,现在是妥协得不够。最后协议能产生是中国退了一步,美国退了小小一步。比如中国自愿减排,没有以发达国家提供资金为先决条件;所有的指标都由国内自己监管,但可以提供减排信息,保持透明度。美国也有退让,表示发达国家可以到2020年提供1000亿资金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和适应,但没说自己承担的数目。
    

  哥本哈根会议有四大难题。第一,两个文件的难题。《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有减排指标,并有强制性和法律约束力;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没有法律约束力。这次争论颇久的是发达国家提出要把两个文本并成一个,目的是要求所有大国都要强制性减排。
    

  第二个难题是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提出到2020年,发达国家应该以1990年为基准线减排25%-40%,但是发达国家没有做出应该的承诺。欧盟提出减20%,如其他国家也参与可减30%。美国把1990年基准年撇开,以2005年为基准线减排17%,即便这样国会是否通过还有变数。目前协议中每个国家承诺的减排目标还是空的,要到明年墨西哥会议才能确定。
     

  第三个难题是费用。发达国家表示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和适应,但短期内资助加起来还不到300亿美元,计划到2020年达到1000亿美元。
    

  第四个难题是发展中国家的自愿性和强制性减排。本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进行强制性减排。但是现在欧盟和美国提出要所有发展中大国都强制性减排。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没有接受这个方案。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是本国合适的减排行动,我们叫减排行动,发达国家应该是减排义务,义务是承担责任,行动是自愿减排,没有强制性。
    

  我曾经估计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有高、中、低三种可能。高方案是实现联合国当初的方案,比如发达国家至少减25%-40%,现在没达到。中方案是温家宝总理发言中讲的锁定大家的认识和已经的承诺,包括指标。低方案是没有具体指标的协议,每个国家减排的表格都是空的,只有一些原则性条文。这正是现在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
    

  到2050年基本目标有三种表述方法,一是温度上升不要超过2℃;二是浓度上升不要超过450PPM。三是排放目标,二氧化碳总量排放比1990年减少50%,相当于人均2吨多一点。这个数据对中国是非常大的挑战,对美国同样。中国现在人均排放是4.3吨,世界人均排放是4.28吨,美国20吨,欧盟10吨多一些,日本排放9.9吨。
    

  现在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基本是一年1%。2020年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情况,以欧盟为例,在能源结构中会占20%,2050年占50%,到2100年占80%以上。中国包括水力发电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目前为9%,原来计划到2020年占15%,估计到2020年也可以增长到20%。但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高效率地用好化石能源,因为煤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要达到2050年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长3%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的目标,必须在42年(2008-2050)里将碳生产率(单位二氧化碳的经济产出)提高10倍以上,这相当于美国从1830年到1955年的125年里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分页---]

中国为何要走低碳之路?
   

  即使没有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也要走低碳之路,否则我们的经济就没有可持续性和绿色竞争力
    

  中国为何要走低碳之路,一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二是自身发展的需求。我的观点是外部压力不是主要的,中国自我选择才是根本的,无论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与否,中国必须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否则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就没有可持续性,将极大地削弱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来自外部的压力是碳的总量排放和人均排放。从有关国际组织个人需要参与低碳生活的相关研究看,从2007年开始,中国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从人均排放来讲,目前中国排碳已达4.3吨,也超过世界排放4.28吨的人均水平。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争辩权,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中有隐含因素和历史积累因素。隐含因素是指中国的碳排放中很大比重实际上是为发达国家生产产品,有关的研究成果说,中国的碳排放量中有三分之一是为发达国家而产生的。现在世界上在争论,碳排放该由生产国还是消费国负责。从积累因素而言,中国不应为富国的历史排放承担责任,其中美国历史累计总量是最高的。
    

  但是,从中国自身发展来看,我们的行动刻不容缓。碳排放量遵循卡亚等式: CO2排放量=人口×GDP/人口×能源/GDP×CO2/能源
    

  前两项都降不下来,中国能努力的就是后两项,单位GDP的能耗和单位的二氧化碳能耗,两者合起来就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我们提出以2005年为基准线,到2020年减少40%-45%,按照刚才的公式,GDP如果保持8%的增长率,到2020年大概是2005年的3.17倍。即使单位强度按照目标降下来了,但是排碳总量还要增加70%-90%。中国未来的挑战会越来越严峻。这种严峻主要不是来自外部压力,而是我们的经济模式,所以我们的经济模式必须要改变,重点是加强能源替代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

    

  从生活层面而言,我们要想不重走发达国家人均耗碳10吨之路,就要学会从拥有到共享的转变
    

  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有三条并行的路径:一是大力建设低碳城市;二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三是提倡低碳生活模式。
    

  对发展低碳城市而言,每个城市需要考虑三个空间,即建设用地的空间、农林空间和自然空间,如果前者具有排碳功能,后两者则具有吸碳功能。低碳城市应该有足够大的自然和农林空间,所以我们规划和建设首先不是要做开发区规划,而是要把碳汇空间固定下来,这样才能增加城市发展的低碳能力。
    

  低碳产业的发展包括三块内容。一块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替代的比例应该逐步升高。第二块是提高三大能效:包括工业能效、交通能效、建筑能效。以上海为例,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减排的贡献可达80%-90%。第三块是大力发展低碳空间:包括水面积、森林空间和生态空间。这将引导三种产业:可再生能源资源产业、提高能效产业与节能减排产业、生态基础设施产业包括末端治理的产业,这是三大绿色产业群。
    

  最后是提倡低碳生活。目前世界上有三种碳消耗阶层。一种是人均排放10吨以上的发达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住大房子,开大排量的车,是高碳高消耗阶层;第二个是中碳阶层,这个概念是我为研究方便提出来的,即人均耗碳量超过世界均值4.2吨,但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人均的10吨。这个中产阶级的生活模式能满足基本需求,有一定的舒适性。第三种是低碳的贫穷阶层。这部分人的物质需求需要得到满足,不是减碳而是增加耗碳的问题。我认为当前低碳生活的基本战略,应该是缩小高碳阶层,扩大和稳定中碳阶层,减少低碳贫穷阶层。我想,这样的战略符合“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是多少?以人均20吨的美国为目标,显然是严重有问题的;以人均10吨的欧盟和日本为目标,也无法体现我们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中国现在是人均4-5吨。但我们的经济发展还要好翻几番。我们要实现绿色跨越,实现后发优势,就不应走发达国家的传统道路。上海现在人均GDP是1万美元,再过十年是2万美元。中国有没有可能碳耗低于人均10吨?这是大家要思考的。如果选择了目标,我们就容易选择生活方式了。
    

  现在生活方式上有一种误区,大家似乎更推崇“拥有”,人人要拥有汽车、住房、豪华家电等,认为只有拥有才是现代化的生活。其实除了拥有,还有租用、集体使用等方式。要过高层次的低碳生活就要转变观念,从追求拥有变成追求共享。几种方式都可以满足你的生活质量,但碳排放量大不相同,这和勒紧裤带过穷日子的模式有本质区别。中国人生活质量要上去,碳排放要下来,而不是两个当中只选一个。
    (根据12月20日第28期文汇讲堂现场演讲整理,诸大建为循环经济学专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荐稿人:郦悦华 2009-12-26  责任编辑:wdl 2009-12-31
 

0
 

上一篇莫让贫困生挣扎在心灵“温饱线”上
下一篇破解一个“冷热怪圈”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