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3-15 【编辑录入:ych】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1年03月12日第14版 |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兴趣 |
作者:%郑也夫
阅读次数:6242
|
不久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为北京大学的一年级本科生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兴趣的摧毁与发现》。郑也夫认为,虽然个人兴趣的形成是靠“自生长”,但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 你处于这样的一个年龄,很多问题会来“敲击”你。要珍惜这些问题,努力解答,不要轻易相信老师、教科书给你的答案。它既然作为一个问题浮现在你的头脑里,说明你对现存的答案不怎么认可,有了怀疑之心,这太宝贵了。也许你常常找不到完美的答案,没关系,不必一步到位,你可以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一路问下去。这种刨根问底就叫作研究精神。 ——郑也夫 影响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兴趣排在第一位
谈兴趣,首先得从人的生存说起,因为人的兴趣是在生存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态度和倾向。 什么是兴趣?从功能的角度来解析,兴趣使每个人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某一个人物、学科、事情上,它帮你做出选择,推动或者阻遏你的某种行动。兴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正面是兴趣,反面是没兴趣。老师或家长叫你做一件事,如果你没兴趣甚至厌恶,便是在阻遏或是消极地做事。 一个人要对某一件事情产生动力,主要依赖两个系统:一个是情感,一个是理性。 在哺乳动物崛起的过程中,随着进化慢慢产生了情感,也就是喜怒哀乐、恐惧、厌恶等等,兴趣是人的情感工具箱里的一个“工具”。而当哺乳动物中的一小部分走到灵长目晚期的时候,则进化出另一个系统,叫作理性。这两大系统相辅相成,一个当机立断,一个仔细算计。但是有的时候,它们也会发生冲突,比如,你将要参加高考了,此前你有兴趣读诗歌、听音乐、踢足球,这是兴趣所致,但是,理性告诉你:不能再干这些了,而要集中精力,去补上你学科上的短板。对劣势的科目,你本来就没有多少兴趣,你可能喜欢文学,不喜欢数学,可是现在你不得不整天去刷数学题。 虽然情感和理性两个系统同样可以帮你做选择,但是二者作用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兴趣能给你注入更大的热情和能量,理性却做不到。理性算计了半天,同意做这件事,可是它远不如兴趣使你做这件事时那么充满热爱。 那么,兴趣对学习有着怎样的作用呢?在影响人学习的诸多因素中,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兴趣。我想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对比的是勤奋。有两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废寝忘食、极其刻苦,其中一个是兴趣使然,另一个是为了考上好大学,其实他对这门功课没什么兴趣。两个人的状态表面上很相似,但是长久看,这是不一样的学习。有兴趣者是点点滴滴到心头,学到的东西会跟随你一辈子;另一位的目的达到后,就与所学的东西“拜拜”了。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是1950年生人,我没上过高中,但对古诗词有一种天生的爱好。我教的社会学系的学生要毕业了,大家一起吃饭喝酒,每次说到唐诗宋词,30多位学生几乎没有一个能背得过我的。我大惑不解:这些诗词不是很生僻,可能在中学课本上就有,怎么我能背诵你们却不能?其实我天赋并没有他们高,只是他们当年为了考上北京大学拼命用功,考试结束就“清盘”了;而我是兴趣驱使,真的打心眼里喜欢这些诗词,怎么会“清盘”呢?可见,兴趣驱使的行动和无兴趣的用功大不一样。 第二个对比的是智商。你一定急着问我:要学好东西,是兴趣重要还是智商重要?我明确告诉你——是兴趣重要。要想把一个课目学好,肯定需要一定的智商,但是智商绝对不能包打天下。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性格。在性格因素里,排在比较靠前的就是兴趣。当然,性格因素还包括想象力、自主性、意志力等等,这些都对一个人学有所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举一个学拉小提琴的例子。一个人要能上台给大家来两段像样的演奏,必须练过3000小时,一个专业的琴手则要操练10000小时以上。能练琴10000个小时,真的是难乎其难,光靠励志和刻苦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一定是刻苦精神和兴趣兼备才可能完成,即使天才也是如此。
兴趣培养是一个自生长、自选择的过程
教育能帮助人发展他的兴趣,教育也能毁掉一个人的兴趣。 我带的学生多数是研究生,也有本科生。前些年,学生和我第一次见面,我问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时,他们通常都一脸茫然,过一会儿,又变得一脸无辜。我想:他们一路读书,所有考试都超水平达标,千辛万苦考上北京大学,他们哪有培养自己兴趣的时间啊! 可我以为,教育的宗旨和使命,应该是帮助受教者产生这样那样的兴趣,包括他们对日后将投身的某种工作的兴趣,也包括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对美术的兴趣、对体育的兴趣、对烹饪的兴趣等等。不然的话,不管你挣多少钱,生活是缺少乐趣的。如果没有兴趣爱好滋润着你,你不过是一个枯燥的人而已。所以我认为,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受教者有没有因为教育而提升他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如果没有,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 兴趣是怎么形成的呢?答案只有3个字——自生长。但是,它也依赖以下条件:第一,要有空闲时间。如果一个学生的所有时间都被学习填满了,怎么发展兴趣呢?第二,要有自主性,也就是自己说了算,自己来分配学习、游戏、休息的时间。第三,要广泛接收各种信息。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科、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及各种各样的游戏,这样才可能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三个条件,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是不太容易具备的。 过去,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认为,成才的路径就是向孩子灌输知识;今天,有些家长改变了看法,说我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于是花很多钱帮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在我看来,家长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做法却是从一个误区走到了另一个误区。 家长首先应该知道,孩子的兴趣并不是你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孩子的兴趣培养,是一个自主的生命体验,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做的事情,就是让他多接触一些信息、多接触一些不同的学科知识,多一些玩的时间。 对某个事物生出一定的兴趣,有的孩子也许早在小学阶段就表现出来,也有的孩子要到青春期后才能明确。兴趣是如此微妙,它的自发性非常强,在孩子着迷一件东西之前,外人看不出来,连他自己也不预知,那是一个自生长、自选择的过程。
对兴趣而言,选择的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来说说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怎样尽可能地使学生保有或提升对某些事情的兴趣。 先说幼儿园。在国外,有些幼儿园规定不能教孩子认字和算数。为什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要教认字和算数?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神经系统还很弱小,不堪重负,你让他认字算数,他也许能学会,可是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注意力,这影响孩子的发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发育的是性格层面的东西,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交友能力等等。 来说说中国幼儿园和日本幼儿园的区别。同样是上课玩游戏,中国幼儿园的老师会对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做游戏,什么游戏呢?拍皮球。日本幼儿园的老师则这样说:同学们,这节课是玩游戏,大家自己玩去吧。教室四周放着各种玩具,你爱玩什么,就自己选择玩什么,拍球、跳绳、搭积木……什么都可以。他们为什么放任孩子自己玩?因为这是给孩子一个自己选择的机会。在日本幼儿园里,孩子们中午吃饭时的座位也是自由选择的,这无形中又创造了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机会。 对兴趣而言,其实选择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在比较小的年龄段就能找到自己的第一个兴趣的话,他可能更容易找到第二、第三、第四个兴趣。而到了18岁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第一个兴趣,以后找起来就会比较难。有很多人成年以后,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小学阶段,现在以优、良、及格等几个等级作为考核成绩。在我看来,小学的学习不应该盲目追求门门成绩都是优,而应该倡导让孩子多一些时间去玩。此前说到,增加休闲时间,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小学时是个顽劣少年,五年级才入少先队。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实际上没耽误什么,还占了便宜,因为别人在拼命复习时我在撒欢儿,我并没有厌学,学习的后劲很足。 到了中学,为了应付高考,很多同学课外时间都在补短板,都在刷题。而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长项与他的兴趣常常是合拍的,也就是说你的兴趣通常就是你的长项。而短板,往往是你所不感兴趣的。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智力成长的花季,争奇斗艳,各展才华,而忙着补短板,也许就使你错过了发育自己兴趣的最佳时机。 我在我的母校北京八中曾经做过一次演讲,我在演讲中说,如果你爱好古诗词、喜欢数学,那么在整个高中阶段,你完全可以多花些时间在自己的兴趣上,将来追随自己喜欢的方向去选择大学专业。你也许没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但你一辈子做的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 在美国,学生考上大学后,不是直接进入其中的某个院系上学,一般来说,学生入学后最晚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开学时才最终确定所在的院系。在前两个学年,学生可在任意一个院系听课,你愿意听什么就听什么,其实这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兴趣方向。 我前面说到,一个人找到兴趣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有空闲,第二是能自主,第三是有很多信息。如果我所知的信息非常有限,你让我怎么选择呢?因此,有广泛的资讯供你选择,这是大学通识教育最大的支点。多数学生会在青春期以后,通过通识教育发现自己的兴趣,确认自己的方向。我认为这正是实行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
大学生应该如何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
到了大学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呢? 请记住,务必要珍惜你在大学校园里的4年时光,当你读到了一本好书、遇到了一位良师、相识了一位辩友、脑子里反复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也许就意味着,你的心中正在升起一些兴趣。请千万不要让它们随风而去,而要一把抓住它们,让它们在你的心里扎下根。 先说书。不管这本书是老师布置的、同学推荐的,还是在图书馆偶遇的,只要它让你感兴趣,你就不能放过它,必须认认真真地阅读。通常来说,一本书能够打动你,这个作者的其他著作打动你的概率也很大,所以,你可以查找一下这位作者还有哪些著作,不妨也找来一读。此外,学术是一种传承。如果书中有些观点特别打动你,而作者又引用了别人的一些著述,你也可以把那些书找来读读。有些书的后面还列有参考书目,你可以从其中选书来读。这个过程叫作“滚自己的雪球”。 世界上好书很多,但是平庸的书更像汪洋大海。4年下来,如果你自己喜欢的书能有几十本,那你就有望成才了。因为在我这个老师看来,你会找好书读,并且能找一系列的好书深读,你就一定是个好学生。 再说说老师。你如果喜欢哪个课程的老师,请一定要想办法和老师“套近乎”。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优秀的老师不多,而和你有缘的优秀老师更少。所以,如果对哪个老师有兴趣,可以搜索他的履历、作品,想出一些怪异的问题去请教他,争取让他对你另眼相看。 还有,在大学里找到兴趣相投的同学,概率很大。当你离开校园,到了社会上,兴趣接近的同龄人就很难找到了。在大学里,如果能找到一个兴趣相同的朋友,你俩一起切磋,兴趣就会越来越大。我从来都认为,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同学间的帮助超过老师,因为同学之间的接触太频繁了,同学给你的激发、给你的营养,是不低于老师的。何况,在大学校园里还可以遇到不同院系的学生,这个机会就更宝贵了。比如,历史系的一个同学与你成了朋友,你就很可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历史知识。所以说,同学是校园中需要极度珍惜的一种资源。 最后,你处于这样的一个年龄,很多问题会来“敲击”你。要珍惜这些问题,努力解答,不要轻易相信老师、教科书给你的答案。它既然作为一个问题浮现在你的头脑里,说明你对现存的答案不怎么认可,有了怀疑之心,这太宝贵了。也许你常常找不到完美的答案,没关系,不必一步到位,你可以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一路问下去。这种刨根问底就叫作研究精神。 总而言之,要自己找书读,选择好的老师和课程,与兴趣相投的同道交往,能不断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你就已经上路了,有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
荐稿人:xscclf 2021-03-14 执行编辑:ych 2021-03-14 责任编辑:lxl 2021-03-1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