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2-01-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2年1月18日第10版

一丝一粒 我之名节
作者:殷啸虎 .  阅读次数:18478

一丝一粒 我之名节.jpg


  中国古代的官箴,主要是讲做官的基本守则。官箴的类型和数量很多,最为著名的当数宋朝的“戒石铭”。
  它原是五代后蜀君主孟昶颁发给各地官员的官箴,共24句。宋太宗赵光义选取其中的4句16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颁行天下;南宋高宗赵构又将书法家黄庭坚所书写的这16个字“命州县长吏刻铭座右”,遂正式成为衙门官吏的座右铭。
  现存最早的官箴,应当说是《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它在开篇就直接强调“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并将“五善”“五失”作为区分好官与坏官的标准。其中,“五善”的第二条是“清廉毋谤”,“五失”的第三条是“居官善取”。
  北宋赵襄在《州县提纲》中明确提出,“故为官者,当以廉为先”。南宋吕本中进一步提出了所谓“当官之法”:曰清、曰慎、曰勤。
  从古代官箴的内容来看,为官者要真正做到廉洁从政,除了一般要求外,最基本的还是要从两个方面加强自律:

  一要“洁己”

  北宋陈襄在《州县提纲》中提出了“节用养廉”和“勿求虚誉”两个要求。所谓“节用养廉”,就是根据自身实际经济条件量入而出,不要过度追求奢华的生活。这样便可做到“俯仰亡愧,居之而安,履之而顺,其心休休,岂不乐哉”。所谓“勿求虚誉”,就是不要贪图和追求虚名,而应当以百姓利益为重。
  做到“洁”的关键,在于一个“俭”字,“俭以养廉”。明朝徐榜在《宦游日记》中提出:“俭有四益。”他认为,凡人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可以养德,一益也。除此之外,俭还能够养寿、养神、养气,于民于己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要管好身边人

  古代官员大多是异地任职,上任时常带有自己的亲随。因此,官员不仅自身要廉洁奉公,还要管好身边的胥吏随从,防止他们倚仗权势、弄权贪赃。
  陈襄在《州县提纲》中专门提出“防吏弄权”的要求。他认为,相关人一旦有机会就会玩弄权势,瞒着长官收受当事人钱财,不仅损害百姓利益,也败坏官员名声。正所谓,“彼之贿赂日厚,而我之恶名日彰,殊不知官长本不知也”。因此,必须对胥吏亲随严加管束,不给他们弄权牟利的机会。
  当然,更重要的是官员要以身作则。南宋胡太初在《昼帘绪论》中就指出:“为今之计者,亦不过曰廉以率之耳。其身正,不令而行。”
  除了亲随胥吏外,管好自己的亲戚子弟也是管好身边人的重要方面。陈襄在《州县提纲》特别提出“防闲子弟”和“戒亲戚贩鬻”。清人谢金銮在《居官致用篇》中也说:“亲戚欢娱僮仆饱,此一语是居官入手时第一误事。此处不立主意,将来便不可救药”,致坏了名声,丧了廉耻,明犯刑法,暗积冤孽,一切罪苦,都只是自家承担,到时悔之晚矣!
  古代官箴中所表达的廉政观,至今依然有其现实意义。不少官箴的作者本身就是清官廉吏。他们言传身教,在中国廉政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比如,被康熙皇帝誉为“居官清正,天下所知”的张伯行,就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清官。他任福建巡抚时所作的《禁止馈送檄》,更是流传后世的著名官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关注公众号3.jpg          


荐稿人:ffy 2022-01-18 执行编辑:ffy 2022-01-18 责任编辑:lyh 2022-01-18

0
 

上一篇耗神与传神
下一篇当老师要正确看待“得”与“失”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