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3-21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2023年上报征文
  阅读次数:4195

矿工的本色

撰稿人: 陈建翔

指导教师:孙锦璇、陈立丰


  夜色渐浓,圆月高挂。一天的高强度劳动过后,身边的工友们早已酣睡,但此时的他凝视着屋顶,久久不能入睡。“要怎样才能做到既保证安全还能降低掌子面挖煤时的工作强度”等问题,困扰着年轻的唐益群,无数个黑夜里的深思如金子般宝贵,激励着这位青年人不断前进。江苏大屯煤矿井下的工作经历,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毅力,培养了他脚踏实地的作风。也使他和矿井、和煤矿工人建立了隔不断的浓浓情结。

  高考恢复后,唐益群毅然选择了同济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渴望学习与煤矿地质勘探相关的知识。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志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永不停歇的“科研陀螺”


  告别矿工生涯,唐益群走进大学校园,又留校当了老师,但惯性的生物钟还是在催促着他像陀螺一样不停转动。每天完成教学工作后,晚上他都会到图书馆或在宿舍里寻一方静谧,认真钻研国内外专业资料。在煤矿工作期间养成深夜思考的习惯,有助于他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当时没有电脑,一天的报告和推算几十页是常有的事。”唐益群老师笑着回忆说,他常常没日没夜地写,写到手指发酸发麻连笔都拿不稳。“太忙了,几乎只有周日回家,平时所有的家务事都是我爱人在处理”,唐益群言语间满是对爱人的愧意。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唐益群老师曾三度深入思考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最初,他选择了“地层中地下水污染前锋面迁移规律研究”,自掏腰包购买材料并制作试验仪器,进行科学实验。为了服从国家战略需要,唐老师又两次改变科研方向,最终确定将“城市工程环境效应与地面沉降防控”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在这一研究领域,他申请并主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子课题以及众多省部级和地方科研课题。回想起年轻时,在矿井一天高强度劳动过后,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翻滚着保障安全和降低工作强度的难题。如今年逾古稀,唐老师得偿所愿。

 

  一支“始终燃着的火把”


  在唐益群教授和学科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同济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在2003年获得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学科发展跨越式的突破。矿工的工作经历,使他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他致力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深入了解大规模城市建设引发的工程地质灾害后,唐老师决心创立新的课程体系以作为自己新的研究目标。

  一场填补行业领域空白的开拓性创新战役拉开帷幕——

  他创立了“工程地下水”这门新的本科核心教学课程,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本科教材《工程地下水》和英文版本科教材《Groundwater Engineering》。陆续出版了多本研究生教材和专著,实现了他为追逐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创立新课程的最终目标。

  在唐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和指导博士后共计70多名。现他们都已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多位学生担任单位的技术领导职务,其中进入高校担任大学教师的就有14位。唐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共同发表论文24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

谈及学生,唐老师很开心:“学生如此优秀,夫复何求!”

 

  冲在第一线的“战士”


  2008年,汶川地区地动山摇之间,一座座城镇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生命被废墟掩埋。唐老师看电视的时候,潸然泪下。他知道,此时此刻他的背后是万千中国人的等候。他主动请缨前往汶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参加国家建设部派出的“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评估地震灾区的建筑物受损情况。房屋应急评估过程中大小余震不断,曾有一次专家组在评估青川县医院一座楼房质量时,在楼中遭遇5.2级余震。他们当时所处的危房强烈晃动,所幸建筑物整体结构还算稳定,没有倒塌。唐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高质量地完成了“应急评估”任务。

  2010年3月,唐老师参加了国家水利部派出的抗旱救灾专家组,前往贵州平塘县指导工作。他为当地干部和技术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地下水源,为干旱的山区村镇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

  作为上海市及国家交通运输部的专家,唐老师多年来奔波在祖国各地的建设工程中,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现在他虽然退休了,仍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工程建设学术会议,为工程技术人员授课等。

 

  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者”


  唐老师一生信奉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辈的职责,他积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祖国的工程建设服务,以回报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之恩。他曾写下一首打油诗《思绪》:已是人间七旬翁,仍可策马啸西风。撰著自笑无杰句,不忘“初心”砥砺攻。昔日立有凌云志,中华复兴记心胸。喜看学子传承继,岂能篱下学陶公!

  雄关漫道,任重道远,奋战正酣,踌躇满怀。唐益群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深耕不辍,心中依靠的就是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我们要以唐老师为榜样,主动到实践中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自觉锻造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毅力,在今天的学习中更要胸怀科技报国的远大抱负,决心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强国有我”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当前是:1/5 共5条信息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第
0
 

上一篇2022年上报征文
下一篇领略大师风范——回忆黄作燊先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