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前强震带来的海啸过后,日本的防波堤承受着“形同虚设”、“不堪一击”等指责。生死关头,它们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专家指出:尽管防波堤没能挡住海啸的高度,但肯定是阻挡了海啸的速度。这张照片恰好成为一个实证。
3月11日日本时间14点46分,9级大地震在距离日本东北海岸130公里外的海底发生,并很快引发海啸。当第一波海啸到达岩手县釜石港后,仅用了短短几分钟,就淹没了釜石港防波堤。
位于日本的釜石港湾口防波堤,在3·11地震海啸之后,不但遭受了罕见自然灾害的冲击,还承受着“强震海啸面前世界第一防波堤低头”、“30年努力在海啸中化为泡影”、“世界第一防波堤不堪一击”等等巨大的舆论压力。
那么,这个花了30年时间并耗巨资建成的世界最深的防波堤,在生死关头,究竟有没有发挥作用呢?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认为,釜石港防波堤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尽管它没能挡住海啸的高度,但肯定是阻挡了海啸的速度。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张照片(见上图),人们起初都以为这是海啸引起的巨大漩涡,而事实上,这些漩涡是由于防波堤的作用而产生的。这个防波堤的特点就是下面的水泥墙体有个弧度,也就是说当海啸过来之后,它能让海浪再卷回去,由此导致了涡流的产生,进而吸收海啸的部分力量,降低它的速度,减少它的破坏力。
如果说现在受灾的范围是5公里的话,要是没有防波堤的阻挡,那灾害的范围有可能就是10公里甚至15公里。
海啸叫板防波堤

无防波堤时的想像图

有防波堤时的想像图
日本共建有1.4万多公里长的防波堤,其中包括有“世界第一”称号、深63米的釜石港湾口防波堤。这些“庞然大物”的使命,是保护城市免遭巨浪、台风和海啸的侵袭。它的触角沿及地震多发地,在过去30年间,这些区域发生地震的比例高达90%。
“3·11”震惊世界的9.0级强震及由此引发的强烈海啸发生后,批评的声音不断,指责这些海堤“华而不实”、“形同虚设”、“不堪一击”。对此,京都大学灾害预防研究所的河田惠昭认为:“防波堤能够削减海啸威力,但这次对手太强大了。这也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应对策略。”
无论人类的智慧结晶多么固若金汤,大自然总会出其不意地“见招拆招”。马里兰大学工程学研究教授吉拉德·加洛维举例,尽管新奥尔良在大规模升级飓风防御系统,但再次遭遇“卡特里娜”时,仍有很多人变成“落汤鸡”。“同理,日本防波墙的高度不一。尽管最高处可达12米,但最低处极易被海浪越过。由此可见,保护作用因地而异。”一般来说,防波堤的建造高度取决于该地所预测的波浪的最高高度。但实践证明,预测的做法可谓无的放矢,比如“3·11”海啸的最高波浪值就远远超过当初的预测。
即使舆论争议此起彼伏,但包括一些日本专家在内的支持者不吝肯定防波墙在这场危机中的积极效用。亚太海岸灾害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桥滋夫表示:“每个人都试图逃脱灾难的魔爪,但多数人败下阵来。若不是防波墙减缓波速、削弱威力,也许幸存者就没有这么多了。几分钟决定命运。”
日本目前约有12个大型防波堤,规模较小的海堤和其他防御结构分布在40%的海岸线上。在过去十年中,新的防波堤建设也马不停蹄,其中位于岩手县久慈市的在建防波堤,此次也遭到了“3·11”地震海啸的重创。
选择在哪里建造防波堤也是一大挑战,因为“海啸总是不请自来。而且,每次都会光顾新的地方。”河田惠昭感叹道。
釜石港湾口防波堤(附照片)

被认定为“世界第一深”的釜石港湾口防波堤
日本岩手县的釜石港位于容易受到海啸侵袭的日本三陆海岸,为恒久保护釜石湾沿岸,当地从1978年开始建造兼具抗震及防止海啸功能的湾口防波堤。工程共耗费1220亿日元,于2009年建成。
釜石港防波堤的北堤全长990米,南堤全长670米,高63米,满潮时露出水面的高度为4.5米,水下为58.5米,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第一深的防波堤”。
设计者将发生三陆地震(1896年,里氏8.5级)时的海啸,作为防波堤的防御标准。防波堤投入使用后,可以将海啸水淹面积从141公顷减少为25公顷。一旦海啸越过防潮堤进入市区,浸水深度将被控制为0.5米左右。
根据日本港口机场技术研究所的实地调查,在本次东日本大地震中,袭击岩手县大船渡市三陆町绫里地区的海啸,高度达到了23米以上。
推荐人:lry 2011-03-23 执行编辑:lry 2011-03-23 责任编辑:xwf 2011-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