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贝伦子与同济工科 |
《同济故事》群星璀灿02 |
作者:李乐曾 朗读:航力学院
阅读次数:5556
|
实习工厂(1924) 早在酝酿筹办德文医学堂之前,德国官方与工商界已考虑在中国兴办工科学校。1910年10月,德国外交部、普鲁士工商部、普鲁士文化部等成立专门机构,筹划创办上海德文工学堂,并发动工商界出资建校。按计划,德文工学堂将建在德文医学堂的新校区内。 德国方面决定在上海筹建工科学校后,普鲁士工商部开始物色合适的人选实施建校工作,伯恩哈德·贝伦子(Bernhard Berrens)接受委托,负责创办学校的各项事宜。贝伦子 1880年9月19日生于德国的蒙如瓦,1898年在布雷斯劳的高级中学毕业后进入汉诺威大学机械系学习,1905 年获工程硕士学位。此后贝伦子在波恩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任助教,1908 年转到科隆的国立联合机械学校任教。 在来中国之前,贝伦子花了近半年时间在德国各地进行募捐活动,为即将开办的德文工学堂募集了价值 20 万马克的大批机械设备和各种仪器及教学用具, 并负责装船运往上海。4 月初贝伦子来到上海,投入繁忙的建校工作。未等土建及机械安装工作完工,上海德文工学堂于 6月12日正式开学,首批6名学生。德文工学堂开办初期专职教师很少,除机械制图之外其他主要课程都由贝伦子一人担任。学生先在德文科学习 3 年并在实习工厂实习 1 年,然后在机电专业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学习。经贝伦子提议,从1913 年开始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增至3 年。贝伦子与德文工学堂的首届学生共同度过了学校初创时期的艰难岁月。首届学生的课堂只能暂时设于学校的第二宿舍内。贝伦子的住处离学校不远,他常邀请学生到家中小坐,喝茶叙谈。1912 年 12 月机械馆土建工程完工,贝伦子立即让黄伯樵等人一起安装从德国运来的各种机械设备,首届学生在学习开始阶段就获得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实践训练机会。1913 年春季,贝伦子通过朱家骅的关系对上海南洋公学进行了一次私人访问。比较两所学校后贝伦子认为,德文工学堂实习工厂的条件远胜于南洋公学,但后者的课程和教学深度超出工学堂,为此贝伦子在数学教学中加入了微积分内容。 1914年6月2日,上海德文工学堂举行新校舍落成庆典,中外嘉宾逾千人云集校园,盛况空前。作为工学堂初创时的功臣,贝伦子竟缺席了此次庆典。由于得了败血症他必须住医院接受治疗,工学堂教师约瑟夫阚尼格代替他在庆 典上宣读致辞。应邀出席盛典的还有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他对德国人在中国建立的这所工科学校羡慕不已。 1915年在贝伦子的提议和推动下德文工学堂又增设了机师科,学校规 模逐步扩大。1916年德文工学堂首届学生毕业,除王道周 1914年2月病逝、朱家骅1914年3月赴德留学外,黄伯樵等4人均按时毕业。 1917年春,进入良好发展时期的上海德文医工学堂突遭变故。3月14日,北京政府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3 月 17 日位于法租界的德文医工学堂被租界当局强行关闭,全体师生被逐出校园。经袁希涛、沈恩孚、李维格等人的全力挽救,学校迁移至吴淞,由中国人接办,改名同济医工专门学校。8月14日北京政府对德宣战。 1919年3月包括贝伦子在内的绝大多数德籍教师被作为敌侨强制遣返回国,学校的巨大损失和个人的厄运使贝伦子发展同济工科的抱负遭到沉重打击。 1920年7月,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校长阮尚介出访德国,寻求各界对同济的支持,其中包括邀请贝伦子返回上海,重振同济工科。在阮尚介和贝伦子的多方努力下,德国各界决定捐助价值 400 万马克的机器、设备和各种仪器,支持吴淞同济工科的建设和发展。为了使捐赠的实物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和远期的发展, 贝伦子在德国亲自走访了一些当时最有声誉的工业企业,最终提供捐赠的公司和企业超过 300 家。1920 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开始在吴淞动工兴建规模为可容纳500 名学生的新校舍,扩建后学生人数将达到1000人。1921年7月,贝伦子偕夫人从欧洲启程来上海,开始他的第二次中国之行。 1922年春,位于吴淞的部分新校舍建成,同济工科和机科相继迁入。1923年夏季开始,工科学校又能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工厂实习条件,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在学校进行完备的机械及电机实验。 1924年5月18日,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吴淞新校舍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 在为此专门出版的同济大学工科纪念册中,江苏省教育会秘书长陈恩孚发表专 文。文中称:“如果参观者一致认为,如今同济工科大学的设施是我国所有工科学校中最好的,那么他的获得要归功于贝伦子先生在德国工业界为我们做出的努力。”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升格为大学,贝伦子在同济的事业也进入第二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25至1926年,德国工业界继续向吴淞同济赠送价值不菲的电器、机械设备,同济工科由此在实验教学的规模、条件和质量方面继续保持当时国内一流水准。 1926年2月贝伦子夫妇回国,开始每3年一次的休假。在此期间贝伦子与德国各州教育主管机构联系交涉,为同济工科留德学生的学历认可问题尽力斡旋。通过贝伦子的不懈努力,普鲁士、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四个州的文化部终于在 1927 年 9 月发文,对同济大学工科毕业考试学历做出了认可。各州的规定尽管没有完全达到贝伦子的要求,但已是一个进步。 贝伦子第二次来同济工科工作期间,学校经费入不敷出的状况一直困扰着 他。1927 年上半年同济大学再度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贝伦子在 3月19日给他外甥的信中说:“德国教师,当然也包括我,已经有5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此外,由于银元和中国国债的贬值我们又损失了很多钱。”在财政状况继续恶 化的同时,1927 年春同济大学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事动荡,3月下旬校长阮尚介辞职,学校虽然由临时成立的校务维持会接管,但实际上处于半瘫痪状态。在蔡元培等人的帮助和直接参与下,8月底同济大学终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手,成为首批国立大学之一。 在同济大学发生领导危机和学校的维持处于极为困难的阶段,德国教职人员情绪低落,部分人对学校的前途失去信心,甚至已做好回国的打算。为挽救同济以保持德国文化对中国的重要影响,贝伦子努力寻求德国政府、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德国商界的资金援助,他甚至用自己的钱先垫付学校欠发的实习工厂工人的工资,并准备在必要时动用个人积蓄解决教师宿舍的照明及供水费用问题。与此同时贝伦子致信时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的朱家骅,请他来上海接任同济大学领导职务。在频繁的协调与交涉中,作为工科主任的贝伦子心力交瘁,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十二指肠溃疡复发引起消化道出血。 1927年9月19日贝伦子给外甥写信,谈到冬季将在上海接受手术,并希望康复后结束在上海的工作回到德国。10月29日德国医生在宝隆医院对贝伦子实施了手术,次日贝伦子的体温开始持续升高,10月31日凌晨终因并发症引起心力衰竭去世,时年47岁。 荐稿人:ffy 2021-05-19 执行编辑:lry 2021-05-19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