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三好坞”谈往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17
作者:%陈从周 朗读:设创学院  阅读次数:4151


三好坞.jpg


  校报的副刊名“三好坞”,在同济大学校园内还有实景“三好坞”,每个同济人是很熟悉的。然而,“此歌能有几人知”,说得上它历史的人恐怕不多了。我曾经有过两句诗:“三好坞中千尺柳,几人知是薛公栽。”你知道薛公是谁,他就是 20世纪 50年代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薛尚实同志。他为同济大学尽了极大的努力,打下了各方面的基础。《同济学报》就是他创办的。

  50年代初,同济大学在院系调整后,校舍开始兴建。我那时只三十出头,劲头大,正开“造园学”课程,面对着荒凉的同济园,一心想将它建成花园,自信晚年能悠游于万绿丛中。

  薛校长 1953年秋刚从风景城市青岛市委书记任上,调到同济来,他十分重视绿化工作。却又凑巧,我在之江大学教过的学生刘秋霞,她父亲在大场有一个芸园,经我做工作,并得到薛校长的支持,他父亲愿意将这园内所有的花木及园工移赠、调动给同济。这些花木就是同济绿化的基础。我们在大雪天气,自朝至晚,移植了大批花木,很短时间内校园就开始变样了。

  次年文远楼竣工,楼后留有一片洼地,大家倒垃圾,臭气熏天。我对薛校长和总务长刘准同志提议:不如“因地制宜”发动群众来造园吧,将低地凿池,挖土堆山,改变这个又臭又脏的局面。薛、刘两位欣然同意。

  我记得当时薛校长、刘准、马登宝、薛水生、潘顺福等同志及花工陈师傅、张林林,还有参加劳动的同学,大家半身浸在水中,把泥土翻到土墩上。地形初具规模,然后栽花移树,当时从芸园移植来的大紫薇桩,真是名贵东西,可惜“浩劫”中不知何处去了。

  “三好坞”这名称,是薛校长取的,命意深远。他在三好亭中手写过一额, 笔力雄健。三好桥的形式也是他决定的,用的竹结构,很雅致。园内小山错落, 曲水湾环,几年不到,树荫遮蔽,遂为同济一景。经过“文化大革命”,亭、桥等皆不存了。薛、刘二公早经含冤下台,这三好坞竟也成了“罪证”之一。我亦因参加了这项造园工作,受到了批斗。因为有人在那里自杀过,也有学生在那里谈过恋爱,我的罪名是不小了。四人帮打倒了,三好坞也进入小康时期。可是修缮主其事者,似乎对造园看得太容易一些,新修的假山,“排排坐,个个站,竖蜻蜓,叠罗汉,有洞必补,有缝必嵌”。真个是“假山”,对闻名全国的土建大学来说,是不能算什么满意的成绩了。

  薛尚实同志前几年离开了人世,他的冤屈已得到了澄清昭雪。逝者如斯,我每过三好坞总还要想起他,我那两句俚诗,并非无为而写的。事隔三十多年了, 垂老之年写上了这段同济小掌故。



荐稿人:ffy 2021-05-18 执行编辑:lry  2021-05-18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0
 

上一篇平地挖出“三好坞”
下一篇我们为毛泽东塑像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