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2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缅怀同济往事(节选)
《同济故事》百年履痕03
作者:朱振德 朗读:土木学院 刘芷若  阅读次数:8592


1922 年,新建吴淞校舍部分落成,图为当时的大礼堂和工科教室.jpg

1922 年,新建吴淞校舍部分落成,图为当时的大礼堂和工科教室


  2007年是同济大学百年华诞,我是跟随同济走过来的人。别人说,同济是我的灵魂寄托地,我自己说,我对母校同济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基础。兹为缅怀往事简述几点如下:

  1927 年我进吴淞同济大学附中读书,还是少年,啥也不懂,啥也不会。那年同济举行 20 周年大庆,特别隆重,又逢大学被批准为“国立”,但是纪念会上报告,我听不懂,文娱晚会上的京剧,什么《空城计》、《玉堂春》,我也看不懂……大学生经办有“校庆服务部”,把我这样的一些“童子军”组织起来, 在会场里东走西窜卖汽水,做一块钱内的生意,我们还能胜任,足见我们算术基础还不差。这就算我童年为同济 20 周年校庆纪念有力出力罢了。

  初中第一周上德语课,德国老师不会中文,中国童子不会德语,真像我们童年去德国幼儿园在与洋阿姨打交道,分不清谁教谁,怪有趣的。幸好我们这些孩子在高小学过一些英语,借以沟通。童年如此情况下学德语,效果特别好,我们附中毕业进大学部的学生,一般既会说德国标准的德语(北柏林一带),也会说南部的德语。

  同济大学当时在上海远郊吴淞,去上海市区要坐半小时火车,所以人们说, 考进同济读书,不啻在深山老林和尚庙里念经。这些“和尚”都比较安分守己, 半途而废、辍学的很少(这可能因为学医、工是硬件,又因读了德语的缘故)。我在同济初中的几年确实有一些不懂事,只是大学生带着我们玩,到了高一就逐渐懂大人的事了。同济从 1927 年开始招女生。只德文班班上招四五个,是

中学毕业的女生。中学招的初中女生太少了,不说了。同济的大学生去上海市区的机会不多,本校女生又少,校内轧朋友很困难,争风吃醋的事例,偶有发生。我们似懂非懂地谈论起来也津津有味。

  1930 年左右,一名同济大学生在永安公司百货大楼里发现了一个卖自来水笔的康克令小姐;另一名大学生在宝山城里汤圆店发现了汤圆西施。不用说,都是很秀丽的姑娘,话一传开后,永安公司柜台前总是有同济学生在与康克令小姐聊天(不一定真的买钢笔,那时卖的是 Conklin 和 Waterman 钢笔,Parker 尚未上市)。宝山汤圆店则生意兴隆,一碗汤圆没多少钱,可以同西施攀谈几句过瘾。康小姐也好,汤西施也好,知道这些小伙子是同济大学的大学生,她们也乐于同他们瞎聊而不厌倦。没过五年,康小姐、汤西施都不见了,估计是嫁人了。

  高一那年,同班几个同学某日在操场跑步,看到三四个大学生正伴着一个比较美丽的德文班女生在跑步,我们就停下来站在跑道旁自己起哄起来:“看呀! 看呀!‘几号’能抓住电兔?”把他们当作是一场跑狗的赌博。这个女生以后就以“电兔”的绰号而被叫出名了,后来她就嫁给了其中一个大学生。这也是同济论资排辈追女朋友的一幕。

  我读书,一步一个脚印似的,从中学到大学毕业,前后十年(1927—1937) 在同济,我在吴淞同济校园亲眼看到学校像下围棋似的定位添点校舍。十年历程内,德国教授阵营日益增强,中国助教讲师迅速壮大。待至三十年代中,医学院及实习医院在上海市区白克路宝隆医院,不仅挑起了同济的教学任务,也为上海市民保健医病承担了大量工作。吴淞校本部原为医前期;工学院机电、土木两系; 德文班及附中;初中机师学校。几年内的发展变化:①德文班改为一年制。②附中只办高中,校舍迁往吴淞镇原“上海医学院”前期旧址。③原有初中机师学校停办,招初中毕业生,新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分土木、机械两科),校址在江湾镇原劳动大学旧址。④工学院增设测量系,机电系增设造船组。⑤理学院筹备工作结束。

  几年内基本建设较多。①实习工厂不断扩建。机、电、土木的实习工厂, 机电的教学试验得到充实。②新建材料试验馆及水利试验馆。③新建图书馆、 游泳池。④新建理学院大楼、化学试验馆及生物试验馆(后二馆供理学院、医 学院公用)。⑤扩建了原大礼堂两侧的教学楼。⑥ 1936 年扩大校址,动工兴建流体力学试验馆及测量馆(结构均放到二层)。⑦此时实习工厂保证全校电、暖、煤气。

  同济1927年国立后,经多年的努力,不断调整发展,成为中国知名大学之一。

  ①校址问题。校本部(包括医前期、工学院及新办的理学院)在上海远郊吴淞镇北,环境幽美;医后期及宝隆医院在市区白克路,是同济的发源地;高中在吴淞镇,高职在江湾镇,都有了好着落。②校舍问题。特别要说的是吴淞校本部,经多年修缮、新建,校舍设施比较完善。③医、工德籍教授水平高。去德国招聘时, 受聘的都具有德国教授资格。④医、工(理学生实习及教学所需的场所、试验馆、实验室齐全。⑤同济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校风,注重实习环节。毕业生有理论,动手能力也强。⑥医学院及宝隆医院之在上海,意义之深远、重要,比诸协和之在北平,有过之而无不及。机电、土木毕业生在全国范围有关工业、工程系统闯出了声誉。⑦工学院新办测量系,东亚只此一家,设备新,水平高。1937 年有第一届毕业生。新办造船系,又是中国第一家。清末腐败,“造船不如买船”,民国稍有前进,喊出“造船”,可是只搞些船坞修船。现从同济造船组培养人才着手,希能有利于中国造船起步。1938 年同济有第一届造船毕业生。

  日寇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上海爆发战火,吴淞同济首当其冲,校园校舍,设施设备顿时夷为平地。同济无奈只好往内地迁移。我是全过程跟着逃难。同济大迁徙,辗转七省,越千山万水,历艰难险阻,先后歇脚金华、赣州、八步、昆明四地,除八步之外,还开展教学。1941年,学校陆续迁到四川长江上游宜宾李庄。

  1938 年秋,德籍教授撤离(赣州)同济回国。1939 年在昆明我开始大学授课。这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幸在开头不坏,后来在李庄任教五载,同学赞许,效果较好。

  同济迁四川,我于1940年底首批到李庄,为学校修缮校舍,大庙里动迁菩萨, 建造教授新村……基建工作历时达三年之久。新世纪今天,喜闻地方政府与同济大学已携手启动,在李庄搞“纪念”,建设“长江上游第一庄”。老一代当年搞“营造”,后辈人今天修“纪念”。此事似若与我很有关系,如果我不是太老的缘故,而能回国前往看看,那该多美好!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同济迁往李庄,李庄是个好地方。①李庄坝富庶,物产多。三天一市集,供养大量外来人口(同济、中央研究院等单位的人),不感困难。②镇上民房大庙多, 用以解决同济校舍。③李庄很安静,日机到不了。同济大学在此五载,直到抗战胜利,安心开学上课。④同济在李庄时聘来不少中国教授。同时也开始有留德学生回国来李庄。此时同济不再大喊缺教授。⑤1942年5月在李庄举行三十五周年校庆,之后于 1943年爆发了同济二十四教授反丁校长风潮。很奇怪,当时其他同济人和学生均不加入,却震惊了重庆同济校友会,又上报到教育部,好像重庆和李庄风潮双方做什么交易似的,到 1944年风潮结束。

  1943年夏,我晋升为副教授。1944年冬,学校选定我为出国进修教授,上报教育部。1945 年春,教育部批准。1945 年夏,我去重庆办理出国手续。是年冬,顺利出国。1948年秋,返回同济任教。

  1946年同济复员回上海,没找到合适校址,总办公处、医、工、理、文法学院,以及附中附职等分散在上海各处。经几年的努力,待至解放,均重建得较好。校舍有新建,教师有增聘,设备有补充。正当人们挽起衣袖要大干一番的时候,1952 年的“院系调整”,同济再一次遭大难。同济被砍得精光,只剩下土木学科肩扛同济大学这块牌子。



荐稿人:ffy 2021-05-20 执行编辑:lry 2021-05-21 责任编辑:lxl 2021-05-21

0
 

上一篇同济国立与蔡元培
下一篇武忠弼:岁月沧桑话同济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