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2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同济国立与蔡元培 |
《同济故事》百年履痕04 |
作者:俞晓莹 朗读:材料学院 明敏娣
阅读次数:9869
|
1927年6月初的一天,许陈琦、孟心如两位先生又一次来到同济大学,希望能和前校长阮尚介会面以完成移交手续。这已经是两个月以来他们第三次为 了此事前来。4月,当他们以“接收同济大学委员”的身份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时,看到的是一个几乎难以维持的烂摊子—负债累累、矛盾重重。当时本想以解 决学校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为切入点,可南京政府教育经费管理处竟然无人负 责此事,政府的草草敷衍使两位委员无奈地向上级打了辞职报告,却未获批准。既然推脱不掉,两位先生决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把移交、维持的工作继续 下去。 许陈琦、孟心如是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海分会任命的“维持同济大学委员”。1927年3月,校长阮尚介因压制学生运动遭到学生们的强烈反对,被迫提出辞职。校董会对此虽然一时未予批准,但校长之职名存实亡,只能让教职工和学生自己组织了校务委员会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但领导层的动荡不是同济大学唯一的不安定因素,学校经费的奇缺更成问题。1917年,同济大学结束了由德国人管理的历史,开始了华人自治的时代,虽然仍属于私立大学之列,但从那时起,学校的运转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国民政府的拔款。但是随后的战争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国库停止了拔款,学校也随之进入了经费紧缺状态,只得通过暂欠教职员薪金的办法维持,到 1927年3月时,学校欠薪等债务总计已达14 万元,经济上已是极度困难。正是在此情况下,国民政府派出了“维持同济大学委员”。许、孟两位先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和前校长阮尚介完成移交手续,然后再对同济大学进行整顿。 但这次同一周前的那次一样,阮尚介根本就不出面。他的理由非常简单:当初他的校长之职,是由校董会选举出来的,现在没有校董会的命令,谁也无权让他交出权力。 同济大学私立的身份,让国民政府很是为难。想从经济上全力支持,从名分上说不过去;想在行政上强行干预,却又师出无名。1927年6月5日,同济大学召开校董会议,商讨如何克服目前的困难局面。整理账目后,董事们发现,学校欠发教职员薪金及维持费借款等共二十六万余元,而学校产业除德国人捐赠的机器、仪器外约有三十万元。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政府来接管同济的全部产业并委任新校长,将同济划归“国有”;要么校董会只得变卖校产以偿还债务,同济大学也就此消失。 同济大学成为国立大学本是实至名归。从1907年创建始,二十年来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管理水平在国内都属上乘。事实上,自从 1917 年中国与德国断交,德籍校董退出,华董接管学校后,同济大学的经费不足部分由中央政府和江苏省政府拔款补贴,已与国立大学本质上没有大的差别。1919年4月28日,学校校董会还向教育部提出“请改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为国立”的要求。可是政局动荡,政府根本没有心思处理此事。在同济又一次面临生存危机关头,蔡元培先生站了出来,极力支持同济“国立”。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立者。那时,中国刚刚结束闭关锁国的历史,蔡先生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门的主要 领导人,深感中国教育体制之落后、教育机构之腐败。他尝试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在“平民教育”、“女子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诸多改革主张和措施不仅改变了北大的历史,也影响了全国的高等教育。 1927年,正是蔡元培先生大力推行其教育改革之际。改革内容主要有二:建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学区制。这一改革提案在6月份便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批准,蔡先生被任命为大学院的院长。而同济“国立”的问题在这时被摆在了蔡先生的面前,恰恰与蔡先生的改革步伐相契合。 所谓“大学区制”,是在全国范围内依据省份及特别区设置若干大学区, 每个大学区设一名校长,总理区内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项,各省区废止教育厅,以国立大学为教育行政机构。大学区制是源于法国的教育行政制度,蔡先生将 之引入中国,是为了改变当时教育部门纯属国民政府的附庸、腐败成风的状况,使教育学术化而非官僚化,以建立一个独立的、纯粹的教育体制,用专家学者 来领导。 当时国内的国立大学寥寥,而作为“特别市”的上海到了 1927年才有了同济、暨南两所大学进入“国立”之列。所以说同济的“国立”,刚好成了蔡先生推行“大学区制”的重要内容。 但蔡先生支持同济“国立”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同济大学的器重,这可 以从他为同济大学校庆二十周年纪念册所写的序言中找到。他讲道:“我国医术与工艺之应用,既数千年,积久经验,自有独到之处。然不得最新之科学以为基础,则进步殊缓,与并世各国相较,自愧不如。是以最近数十年,有新式医学校、工学之建设。其时规模较大之工业学校有南洋、北洋两工学,均采美国式。又各地方时设医学及工业专门学校,大抵采用日本式。美、日之高等教育,均受德国影响,而日本尤甚。医、工两科,则德国之教学法,尤全世界所推许也。……此二十年中,科目之增置,程度之提高,校舍之迁移,设备之更迭,不知经几多次挫折,而卒能维持,以迄于今。兹且就学业上观察之,无退化而有进步,非由当局之恒心与毅力,何以至此。” 蔡先生曾两次去德国留学,对德国的教育很是推崇。而同济恰恰带有德国传统的教育特色,医工兼具,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可称得上是极好的范本。同济几经波折,但教职员和学生却百折不挠,其精神也是值得称颂和广为传播的。 在蔡元培先生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1927年8月,国民政府将同济大学正式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并任命张仲苏为校长。成为“国立”后的那个秋天,国立同济大学第一次招生中,便有两个很显著的改变:一是学费减半。之前,同济的学费在国内各公、私学校里几乎算是最高的,很多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学生对同济虽心生向往,却无力负担,高昂的学费一直是同济学生规模增长 不快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打破了性别限制,第一次招收了两名女学生,数目虽小,却是历史性的突破。由此开始,同济大学带着十年的风霜,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民族重任,开始书写她新的历史。 荐稿人:ffy 2021-05-20 执行编辑:lry 2021-05-21 责任编辑:lxl 2021-05-21 |
2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