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2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工学院简史(1906—1947) |
《同济故事》百年履痕06 |
作者:不详 朗读:航空学院
阅读次数:7944
|
“德文工学堂”创办之初,供教学和实习用的机械、模型由一艘北德劳埃德公司的货轮从德国运至上海 1910年12月,留华之德工业及银行界领袖发起“建设中国工业学校促进会(Vereinigungzur Einrichtung deutscher technischer Schule in China)”,首席枢密顾问费存博士(Fischer)年高硕望,深得该国工业及金融界赞助,筹得巨款在上海设立工科学校,与原有之德文医学堂合并,是工学院前身。 1911年,克伦皇家机械学校教授贝伦子(Prof.Dipl.Ing.Berrens)受德商部之推荐,来华主持校政,复得德国名厂赠送大批机械仪器,由汉堡商船公司义务运沪,学校设备之完善、规模之宏大,为当时国内所仅有。 民国元年6月12日,机电科开始授课,学生仅六人,校友朱家骅、黄伯樵两先生当时即在校攻读。民国九年,工科改称工学院,机电科亦改名机电系。至民国廿九年电机系分立时,更名机械系。历年来造就之机械工程人才遍布全国,工作效率口碑载道,来学人数至今为各系冠,除第一年入厂实习外,尚有四年学科。教授多为留德校友,教材咸选自德国,系务现由留德归国之陆振国教授主持。 电机系自廿九年正式成立后,即由朱木美教授首任系主任,执教者有陈有旋、杨津基、李文光等先生。翌年李文光教授继长系务,旋由黄席椿教授接任,增聘白金元、王超人等教授,并成立电工馆,由黄厚锡先生主持,战时后方堪称完备。系中课程现虽分为电力电讯两组,惟除本科必修者外,所学机械课程尚多。同学仍有负荷过重之感,复员来沪,不幸船沉,电机之沉没者达 207 余部。该系蒙此重大损失,一时尚难恢复旧观,幸赖系主任吴师佑教授遇事不辞辛劳, 前途当可乐观。 民国廿三年教育当局鉴于国内大系有设造船系 之必要,乃于翌年在本校先设造船学术讲座,当时教授为德国造船名学者魏禄伯搏士,校方曾拟与资 委会合办一船体模型试验馆,以抗战未克兴工。廿七年夏,学校迁昆明,正式成立造船组,旋魏博士奉召返国,幸赖后方之努力,造船界人士之襄助, 先后来校任教者有张稼益先生等。三十年一月,学校迁李庄,张先生因事他去,系务极感困难。及朱家骅部长来校视察后,先拨中英庚款一部为该组添 购图书仪器,至三十二年秋,叶在馥先生接长系务(叶先生系国内造船界权威学者,时任民生公司总工程 师),故五年级同学亦迁往渝头塘溉澜溪受课,执教者有叶主任、李允庆、张文治、刘开坤暨校友钟思等先生。三十四年,造船组奉部令改系,翌年 1 月, 五年级同学首批复员来沪上课,是时刘开坤、张文治两先生因事离校,乃增聘杨俊生、朱淑沂两先生, 杨先生系造船界名流,德国造船工程学会专门委员,朱先生适由美深造返国,两先生来校任教,为系增色不少。 土木系之成立源于民国三年欧战爆发,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停办,该校学生三十人转入而设科,五年卒业,战前已规模大备,计有水工试验馆、材料试验馆(与机电系共用)、道路试验馆、铁道号志试验室、结构及工程机械模型室、土木工作实习室(附实习工厂)等。主持系务先后有德籍教授 Slotnarin Reauleant 及 Berrer 等,抗战军兴,学校几经迁徙,留昆明时德籍教授相率返国,系务由陈士骅先生接办。三十年,迁李庄,余家洵氏执长系务,翌年呈准教部修业期限改为四年,及复员后聘请李国豪先生为系主任,延聘教授,充实设备,下年度将分为结构、水利、道路、市政等组并兴建水工土工试验室,增设力学模型实验室等。 民国廿一年十一月,成立测量系,学生第一年在南京测量总局实习,回校再听课三年,此时仅有奥地利人 Neumaier 兼任教授已在南京任顾问,旋即辞职, 由曾广梁先生兼任授课,经杜殿英先生去德国延聘教授后,廿五年春 Feyer、Fliegher 两先生来校,翌年叶雪安先生亦应母校聘,同时德国捐赠之大批仪器前后运到,乃兴筑测量馆。“八一三”事变,学校辗转迁移,仪器赖叶先生之努力完备如初,在李庄曾恢复测量馆旧观。卅二年春,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由北碚迁李,合作并由陈永龄、方俊、张文汉诸先生加入任教,为系生色良多。复员后,亦赖叶主任测量馆再度恢复,并增聘刘隽快、龚谨两先生来校执教,系务蒸蒸日上,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缘“八一三”事变,本校地当吴淞要塞,乃一迁浙江金华再迁江西赣州,是时诸德籍教授纷纷返国。二十七年,迁广西八步,又迁云南昆明,本校以屡经迁徙,工厂设备除测量馆仪器幸存外,什九皆失。及三十年迁至四川李庄,经校方惨淡经营,测量馆实习工厂、电工试验、材料试验、机械试验诸馆次第恢复,各项实习亦如期举行。迄三十五年,复员来沪,因吴淞原址毁于敌火,各院校星罗棋布,散处全市。本院则居于市郊其美路前日本中学,将及两载,因同学人数倍于战前,房舍甚感不敷,闻校方已于沪西勘定永久校址,惟以时局不靖,若欲鸠工兴建,恐有待矣。 荐稿人:ffy 2021-05-20 执行编辑:lry 2021-05-21 责任编辑:lxl 2021-05-21 |
2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