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做人•做事•做学问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01
作者:裘法祖  阅读次数:1041


裘法祖.jpg


  各位同学,我回到我的老家来了。我是 1932 年考进同济大学的,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在上海郊区吴淞考试,有 2000 多人报名,只录取 200 人,我侥幸地考进去了。因此,同济是我的母校。一个人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生你的母亲,一个是你读书成长的母校,第三是我们可爱的祖国母亲。今天我回到我第二个母亲这儿来。同济培养了我,让我成长,使我长大。回到我的母校我感到特别亲切、特别兴奋。

  同济的一百年我经历了 75 年,应该说我是同济发展壮大的见证人。见证了同济过去的艰苦创业、现在的兴盛飞跃。虽然期间我曾经在德国学习、工作了 10 年,但我总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母校的每一份成绩、每一项创新,从心底感到欢乐和荣幸。今天母校要我和同学们见面,并且要我讲话,我就讲一讲“做人,做事,做学问”。


  如何做人

 

  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只能靠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年前我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秘书李慎之先生写的《做学问,首先要做人》, 另一篇是两年前去世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手术外科韦加宁医生的讲稿《最重要是做人》。我读后感受甚深,思考了好久,更感到要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首先应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要诚实,要真实,要谦虚,要本分,要关心别人多过关心自己,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

  第一,要做诚实的人。三年前我遇到两件事情对我感触很大。一件是我院的一名硕士生,带着一封称赞有加的推荐信去同济医院就职。后来经核查,推荐信是假的,签名他自己签的。他也就此被辞退。另一件事是某院的一名医生,在德国进修后写了一篇论文,2003 年投入我院院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他本人, 另两位是德国人。由于投稿时附有这两个德国人同意发表的信,编辑部就发表了。2004 年,这篇论文被两个德国作者发现了,他们不同意其发表此论文,因为研究工作不是他一个人做的。经一再询问,发现这两份德国作者同意发表的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写的。后来德国作者坚持要他用英文和德文两种文字在院刊上写道歉信,并要求取消该论文。中国有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不诚实的事,迟早会出问题的。

  第二,要做谦虚的人。孔夫子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有句话:不耻下问。我现在 93 岁了,对计算机、纳米技术、基因、细胞因子等新技术、新理论就不太懂了,我总是请教我的研究生,我并没有因此掉面子,相反,他们更加尊敬我。

  第三,要尊重他人,尊敬老师。你要人家尊敬你,你必须要尊敬人家。韦加宁医生在他写的《最重要的是做人》一文中说:每一个医生都有他辉煌灿烂的事业顶峰,也会有变老退休的时候。退休的老师可能已经无力无能了,但是在你的心里依然应该有一块尊重的领域,这句话何等的深刻。

  第四,要做能容人的人。要团结人,要能原谅别人不足的能力,要胸襟开阔, 与人为善,特别是做了一个科室领导或上级医生,更要注意做到这一点。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最近提出要“自我和谐”,也就是如何正确调节自我与社会(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对待荣誉、对待挫折和对待困难。值得我们深深地去理解, 去思考。

 

  如何做事

 

  这里说的做事,就是应该如何做医生,特别是做外科医生。1939 年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开始我的外科生涯。在我做外科工作一年以后,我的导师让我做阑尾炎手术。记得我做第三次阑尾切除手术时,病人是个中年妇女,手术之后五天就死掉了。那个医院非常严格,每个星期二上午要到停尸房解剖尸体, 要看是死于什么病,什么病理。经过尸体解剖证实不是手术的问题。我的老师盯住我的目光严肃而冷峻。他对我说: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67 年前的这句话始终在教育我,并影响了我的外科作风和态度。

  医生的态度,即使只是只言片语,都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生活。记得 20 年前,有一次晚上,一个职工到我家来,哭得很厉害,说她得了甲状腺癌。这是个某大医院门诊的一位外科医生做出的诊断。我仔细询问她的病史,又检查了她的颈部,认为她患的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经过药物治疗, 3 周后甲状腺消肿了,症状也消失了。病人全家自然庆幸不已。这件事说明:如果医生轻率地下了一个错误诊断,会引起病人和他(她)全家人的悲痛。

  医生要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做到“想病人所想”则更困难。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因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我被派到门诊部去看门诊,并且限制一个钟头看很多个门诊。一天上午,一个老太太来了, 她说她肚子不舒服,我就帮她检查,扶她到床上,检查完,我拉她起来,她握着我的手不肯放手,我很奇怪就问老太太有什么事情,她说她走了五六家医院从来没有哪个医生摸过她的肚子。这几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想,像这样一项每一个医生都应该做的简单的常规检查,竟会对病人产生巨大的安慰。这说明我们很多医生没有去想病人需要什么。

  20 年前,我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眼科医院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双侧人工晶体置换术。手术前需要我签字,通常认为这是一件常规例行的小事,但轮到我自己手术前要签字,就发生了一种恐惧感。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我们做医生的要做到“想病人所想”,耐心地在手术前对病人做好解释,加强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何等重要!

 

  如何做学问

 

  做学问,就是要勤学多问,努力为人民多做出点贡献来。

  第一,要勤奋,要珍惜时间。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有所成就,取决于他的天赋和勤奋。所谓天赋就是说他对事业有较强的反应、理解和实践能力。但这个天赋如果不通过刻苦学习锻炼,不勤奋钻研实践,则将很难获得发挥和成就。所以关键是勤奋。而勤奋是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脑和双手里。天赋和勤奋的融合对每个人获得优异成就起着主导作用。最近,我在报上读到一篇有关珍惜时间的短文, 文中说,要想知道一分钟的价值,去问问错过火车的人;要想知道一秒钟的价值, 去问差一点出事故的人;要想知道千分之一秒的价值,可以问奥运得银牌的运动员。这就是为何我们一定要珍惜度过的每一分钟!

  中科院院士孙曼霁写了一首打油诗寄给我:人生百岁今日少,二十无知六十老;今年休闲百余日,三分生命梦中遥。这样算来,一个人实际上只有 40 年最好的时期,而每周有两天休息,加上春节、五一、十一等假日,有百余日的休假; 再加之每日需要 8 小时的睡眠,一个人一生能工作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中青年人确实要珍惜时间。

  第二,要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我一直提倡年轻医生毕业后的轮转制度, 不要马上固定专业。专一科是需要的,但毕业后立即专一科不好。也是在湖北省某市召开外科学术会议期间,获悉骨科中有年轻医生毕业后就专门搞脊柱,有的在脊柱外科中专门搞颈椎,甚至只管上面三个颈椎,这样显然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人体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种疾病,或多或少涉及整体。因此年轻医生要全面掌握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要知道基础是根基, 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宽广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具有创新的能力。

  第三,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年轻医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想问题,从而求得答案,这样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现在先进的设备很多,如 CT、MRI、B 超等等,不少年轻的医生诊断疾病太依赖这些先进的设备,而忘记了进行最必要的体检。我的老师曾经说:不好的、马虎的医生,光看报告不看片子;第二种医生先看报告再看片子; 最好的医生,先看片子再看报告。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的 Pasteur 曾经说过: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个头脑就是善于思考的头脑,准备随时接受新事物的头脑。英国细菌学家 Fleming 于 1929 年发现青霉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明“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当他在进行葡萄球菌平皿培养时, 观察到培养皿中靠近霉菌的一些葡萄球菌落都死了,他意识到这个现象可能具有重大的意义,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发现了青霉素。Fleming 因此于 1945 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几句名言: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特别是医生,手跟脑必须要好好合作。

  第四,做学问一定要严谨求实,注重科学道德。近年我国医学事业发展迅速, 医学科研成果累累,但另方面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最近我阅读了不少篇对科研作风不够严谨的评论性文章,归纳出几种不正常的现象: 有的论文虚报病例,虚构随访结果,对治疗效果任意夸大;有的论文行文草率, 错别字很多,更缺少必要的统计学处理;有的论文方法和结果很简单,但结论则无限夸大,说是“先进”或“领先”;有的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篇论文报道,且分别投入不同杂志发表;有的论文甚至剽窃他人的文稿,抄袭他人的表格和插图, 又不注明来源,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这种现象日益严重,迫切期待医学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要注意这种不良现象。更希望医学学科带头人,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学生所做的科研工作和所写的论文,要详加审查,切忌浮躁,提倡实事求是,注重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学风。

  我在人生的长长岁月里深深体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性。我由衷地期望年轻一代医生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一个优秀的好医生,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最后我提出一句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愿与各位同学共勉之。



荐稿人:ffy 2021-05-18 执行编辑:ffy 2021-05-18 责任编辑:xwf 2021-05-18

1
 

上一篇同济人的家国情怀
下一篇他在母校留下殷实的脚印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