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同济人的家国情怀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02
作者:林章豪  阅读次数:985



  在抗日战争时期,同济大学师生参加救护抗日将士和医治百姓的工作,从未停止,在辗转搬迁的途中也不例外。

  1932年的“一·二八”事件,日寇进攻北站、江湾、吴淞等地。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同济医学院派出了黄榕曾、但功泽等 6 名外科医生组织急救队,赴闸北前线抢救伤员 60 多人。医学院还派出蒋益生、唐哲、秦光弘、冯五昌和部分学生,以校友开设的中德医院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第六救护队”和“第五伤兵医院”。宝隆医院也特设专用病房,收容枪伤病人。校长胡庶华虽不是学医出身,但一直关心和支持着救护工作。

  1937 年,日寇在上海又制造了“八一三”事变。学校吴淞校舍在日寇连续两天的轰炸中,遭受严重破坏,只好在市区借用地丰路 121(今乌鲁木齐路) 作临时校舍。时虽值暑假,但留校师生仍在戈登路(现江宁路)借民房,开设有120 张床位的临时重伤员医院。学医出身的校长翁之龙亲任院长,郭秉宽等多名教授均参加。当时还有两名应届毕业生获得资助,以沪西大沪花园(现丁香花园) 为址,开办了“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三救护医院”,由校长蒋益生任院长,先后收治伤病将士和难胞三百余名。

  由于上海局势日益紧张和日寇的侵略不断扩张,同济大学开始了经浙、赣、桂、滇、川的艰难迁移历程。每到一处,救护和为百姓治病的工作随之开展。在金华组建了“南京军区署第五重伤病院”,在笕桥组成“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病医院”。在吉安立足近半年,以第五重伤病院和医学院合办的诊所作为实习基地,日诊病量最多一天达 412 人,医治各科病人共 2224 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李庄的近六年中,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川南百姓的流行痹病。此种痹病轻时乏力,皮肤或局部肌内发麻,重时腹痛、吐泻、从四肢麻痹开始,发展至胸部时即死亡。杜公振教授带领了邓瑞麟助教,经过调查研究, 并通过动物试验,终于查出了致病原因:四川部分地区的食盐中含有毒的氯化钡。他们进而提出了预防和治疗方案,挽救成千上万人。当地百姓十分感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学校医学院 113 人组成上海第一批志愿医疗手术队,于 19511 月奔赴东北,8 月又派出第二批手术队 42 人。附属医院院长林竞成、内科陶恒乐、外科裘法祖、颌面外科张涤生、骨科屠开元、眼科吉民生等著名教授均在其中, 是手术力量最强的医疗队。在完成救治任务的同时,帮助长春军医大学培训师资、完善管理,提升战时外科医疗水平,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赞扬和表彰。先后48 人荣立一等功、5 人立二等功。

  李庄全校师生在颠沛迁移中,组织各种流亡团体,唤起民众为抵抗日寇而奋斗;同济师生为争取民族生存踊跃从军。参军人数几占学生数的三分之一。



荐稿人:ffy 2021-05-18 执行编辑:ffy 2021-05-18 责任编辑:xwf 2021-05-18

0
 

上一篇青年军志愿从军记
下一篇做人•做事•做学问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