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程派名票郑大同 |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23 |
作者:许锦文
阅读次数:1181
|
2004年1月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先生诞辰 100 周年, 为了纪念这位艺术大师,京、津、沪等地程派艺术爱好者和传人都相继举行演出活动,上演程派代表剧目。同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在文化部和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先生的建议下,决定再版《程砚秋剧本集》和《程砚秋唱腔集》等程派艺术的珍贵典籍。其中“唱腔集”一书,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 1986 年秋出了第 1 版, 该书由我执笔记谱、撰文,最后由我校岩土专家郑大同教授和另两位上海程派研究专家共同整理而成。不过出书之前几个月,郑先生与夫人因家中煤气中毒不幸双双仙逝,未能亲见该书的出版。当 20 年后此书又与读者见面时,不禁怀念起这位资深的程派名票—郑大同先生。 郑大同的名字,老同济大多数人都熟悉,是土木工程学院著名的岩土力学专家,天津人,早年留学美国。20 世纪 80 年代初,他曾在宝钢工程某基建方案与外企谈判中坚持自己正确主张,力排众议,不仅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元的资金,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颇有成就的岩土专家,同时在另一领域—京剧程派艺术研究方面,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专家,他的研究有理论,有实践,特别是演唱水平有相当的功力,更由于嗓音酷似程砚秋大师,唱来惟妙惟肖,几可乱真。20 世纪 50 年代,郑先生唱的程派戏,常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很多对程腔颇有研究的老票友,起先都以为是程砚秋唱的,等到一曲唱完,从播音员的报道中才恍然大悟。 梨园界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郑大同作为业余票友,唱程派戏能唱到如此乱真的程度,绝非一日之功。原来他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酷爱京剧,更迷恋程派艺术,上中学时,已能粉墨登场表演程派戏了。凡遇有程砚秋的演出几乎每场必看。1942 年,郑先生在上海结婚,恰逢程砚秋来演出,郑就取消原计划去外地度蜜月的行程,天天带新娘去剧场看戏,陶醉在优美的程派艺术之中。1953 年,程砚秋又来上海演出新编剧目《英台抗婚》,连演了 28 场,郑先生一连看了 26 个晚上,深深被程砚秋的演唱所吸引,衷心仰慕,乐此不疲。 其实,郑先生上戏院看戏并不轻松,他不光看、听,而且每次都要作记录, 还要不时地举起照相机抢拍程的表演身段和优美舞姿。曾听郑先生说,他逐年 积累的看戏文字记录和心得体会可以装满一麻袋,而为程砚秋拍的剧照有近千 张之多。 为了全面学习和掌握程派艺术,郑先生于 1945 年花费所有积蓄,购买了一台进口录音机和上百盘录音钢丝,用来收录程砚秋的演出实况。那时录音机刚在国内市场销售,价格昂贵也在所不惜,可见郑先生对程砚秋的艺术痴迷到了何等程度。 1958 年程砚秋病逝后,文化部得悉郑先生保存着程砚秋先生的演出实况录音,就派人与之联系,郑先生毫无保留地将全部录音资料无偿捐献给中国戏曲研究院。 郑先生对程派艺术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特别对“程腔”的演唱水平如行腔、咬字、运气等方法的掌握,就连程砚秋大师也称赞不已。郑大同在京剧界的大名不胫而走,许多中青年程派演员如小毛剑秋、钟荣等多人纷纷登门求教,就连著名的程派表演艺术家、曾任上海京剧院副院长的李玉茹,也多次向郑先生系统学习好几出程派代表剧目。一个专业艺术家却向一个业余票友学习经典戏目,至今在广大京剧爱好者中仍传为美谈。 郑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二十个年头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真心热爱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将永远记在人们的心中。 荐稿人:ffy 2021-05-18 执行编辑:lry 2021-05-18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