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夏坚白—以育人为天职的大师 |
《同济故事》群星璀灿15 |
作者:郭 超
阅读次数:1311
|
夏坚白(1903—1977),江苏常熟人 1939 年上半年,同济测量系教师听到消息,庚子赔款派出留英,后转学德国学习测量的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三位博士将学成回国。其中一位会到同济测量系任教。当时在国内测量界有“前三杰”, “后三杰”之说。“前三杰”指曾广梁、叶雪安、王南安三位先生,“后三杰”即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三位先生。虽只是传闻,但大家对洋博士的到来充满期待。 秋季开学,果然来了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大家好奇地打量这位高个子,戴眼镜,风度翩 翩的年轻学者,希望他能给测量系带来新的东西。 夏坚白先生没有辜负大家。他的教学有如一股清新之风,给他的同事和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他上课一改满口德语,整黑板德文 的传统,大多采用汉语教学。这可能出于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考虑,也可能 与他准备与陈永龄、王之卓合编适合中国特点的中文版测量学丛书计划有关。 夏坚白先生先后教过“平差计算”、“仪器学”等课程。他上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结合实例深入浅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善于对学生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学生,他要求严格。 考试分笔试和口试,每一个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考试,还要检查学生操作仪器的能力。 在夏先生一生中,相当一个时期担任学校和社会要职,公务繁重。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教书育人的职责。他作为学校领导,坚持把最好的教师安排到教学第一线;他白天忙于行政事务,晚上抽时间备课,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他不仅为学生授课,还常常抽出时间参加辅导、答疑等环节的工作。甚至当学生深夜进行天文测量实习时,他也常常会到现场做指导。 高质量的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夏坚白先生深知高校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为此,他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60 年代,他和陈永龄、王之卓等测量界的著名学者合作编写了一系列优秀教材。他们编写的教材吸收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而且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了选用典型的工程实例, 他不辞辛苦深入工程第一线。例如,1935 年出版他与陈永龄合著的《养路工程学》中所选用的实例是他利用几个寒暑假,考察了我国六条主要铁路后所得。夏坚白先生和陈永龄、王之卓先生合著的教材主要有《养路工程学》,《测量平差法》,《航空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实用天文学》等多为测量专业教材的权威之作,成为全国相关专业的选用教材,有广泛影响。夏坚白先生还组织力量翻译引进了数十种国外优秀教材。这些教材为我国测量高级人才的培养起到借鉴和桥梁作用。 夏坚白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进步。1939 年 8 月他完成学业,获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当时祖国正惨遭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他完成学业后,与出国深造的几个同伴一致决定回国,和全国同胞一起抗日救亡,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那时中国战乱频仍,经济凋敝,夏先生生活也很艰苦,一家人只能勉强度日。最困难时,不得不变卖一些国外留学时的衣物,聊补家用。但从没有听到他对生活有什么怨言。他总是从容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这些都给他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放前夕,夏先生不顾国民党特务的胁迫,明确拒绝去台湾,并帮助叶雪安等著名测绘专家也留下。他还设法掩护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等进步人士避开了国民党特务的追捕。 1955 年 6 月,教育部制订《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方案,将同济大学、青岛工学院、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五校测量专业集中到武汉。 1956 年 8 月,夏坚白率领同济测量系师生迁往武汉,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历程。他一生为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广受尊重,多次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荐稿人:ffy 2021-05-19 执行编辑:lry 2021-05-19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
1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