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19 【编辑录入:fengfy】 |
俞载道教授的结构人生 |
《同济故事》群星璀灿39 |
作者:郭 超
阅读次数:1264
|
俞载道教授正在指导学生 1936 年,少年俞载道以优异成绩考入同济附中,1944 年大学毕业。那时抗日战争的烽火绵延祖国大地。学校为寻找能放得下书桌,让学生平静学习的地方而几经迁移。虽然时局动荡,物质匮乏,学习的条件相当艰苦,俞载道以聪慧和勤奋出色完成学业,毕业后留校,成为魏特教授的助教。 魏特教授是波兰籍犹太人,因避难来到上海,又以一个偶然的机缘受聘同济, 教授“钢结构”。魏特教授是一位职业素养很高的教师,对学生,不仅学习上, 在行为举止等方面,他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俞载道回忆:在口试时,如果你站在他面前散漫地将一只手插在口袋里,他会把你的那只手拽出来,表情严肃地说: “你这个样子是极不礼貌的。”俞载道对培育过他的老师终身不忘,师道传承, 他依此规划和指导自己的人生。 1945 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次年,同济迁回上海。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同济结束了战火干扰、颠沛流离的历史。俞载道的人生和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半个多世纪中,他在教学、工程设计和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多年来,他承担“理论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等多门主干课程教学重任,培养和指导了 20 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他们大多已成为教学, 科研和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工程领域,俞载道成就卓著。1951 年,他作为技术顾问,为国内第一个薄壳结构—公交一场车库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1953 年,33 岁的俞载道第一次独立承担了文远楼的整体结构设计。1999 年,该建筑获“新中国 50 年上海经典建筑”铜奖。对此,他谦虚地说, 文远楼得奖主要是由于在建筑设计的理念上有独特创新之处。淡泊名利, 低调做人是他的一贯品格。20 世纪60 年代,他主持同济大学大礼堂的结构设计。40 米净跨的钢筋混凝土拱形网架结构成为当时亚洲之最,在国内外工程结构领域都曾引起积极反响。1999 年,大礼堂获“新中国 50 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还有 1972 年天津筹建的国内第一座 250 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电视塔的主体结构和塔基的设计等,这些重大工程展示了俞载道先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专业能力。俞载道先生的学术成果中,1987 年公开出版的62 万字《结构动力学基础》被编入《中国学术著作总目提要》(建筑教学部分),还在港台等地发行,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一位清华大学的同行曾这样评价俞载道先生:“同济在土木领域有一批出色学者,像俞载道教授在结构理论研究方面造诣就很深。” 谈到俞载道先生的学术贡献,不得不提及他担任的长达 15 年之久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1986 年,经李国豪校长亲自点将,俞载道先生担任学报主编,一直到 2001 年年逾八旬才卸任。他始终认为“学报是学校重要的学术窗口之一,关系学校的学术声誉”。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坚持原则,又作风民主,对于不同意见做到以理服人。一次审稿会上,几名审稿人员和相关编委对一篇电气方面的论文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俞先生当场拿出纸笔进行推算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果。多年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学界享有很高声誉,这与俞先生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俞载道先生正直、敬业,具有老一代学人的道德风范。如今他老了,也已功成名就,但他常说:“多想想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多省吾身,一颗心就会谦卑起来。”垂暮之年,修身仍是他的功课,这或许是他成就事业的主要原因。 荐稿人:ffy 2021-05-19 执行编辑:lry 2021-05-19 责任编辑:xwf 2021-05-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