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09-12-29 【编辑录入:xiahyi】 文章出处:http://whb.news365.com.cn/dx/200912/t20091223_2567622.htm |
大学,请别让农村苦孩子“向隅而泣”! |
作者:张生
阅读次数:9743
|
近年来,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忽然间形成了某种独具特色的“反思”癖好: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首先不是对这个环节进行自我检讨,看看是否是自己负责的环节出了事,而是立即把眼光投向上一个环节,并且往往一口咬定就是上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所谓“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不能也”。 比如,前些年有人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行,并认为其主要原因出在中学教育上,且最大的问题就在语文教学上。于是就有很多人奔走呼号,在把中学语文教学说的一无是处之余,开始大力推销自己主编的各种各样的所谓有“素养”的读物,让学生家长本已紧皱的眉头再皱一皱,直至变成双眼皮方才罢休。 以此来观这些年来关于高考改革的各种争议,或许有助于我们看清楚问题的实质所在。眼下,高校的自主招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演变成一出闹剧。今年北大在自主招生上推行的“校长推荐制”,那些被校长直推的学生无一不是本校的学习尖子。换句话讲,这些人就是不用推也可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但或许,这正是北大抛出“校长推荐制”的初衷和所期待的结果。鲁迅曾说,北大是常为新的。倘若他老人家地下有知,真不知该对此作何感想,以他的脾气,就是登报声明收回这句话也未尝可知。 而之所以作如是言,是因为施行多年的自主招生制度已经不仅与高考改革的宗旨相悖,而且对广大考生,尤其是贫困生,制造了新的不公平。 注意一下各校这些年来自主招生的情况就可发现,通过这一途径招录的“自主生”绝大多数是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学生,鲜有中小城市的中学入围,更不要说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了,这次作为“哥”的北大只不过耐不住寂寞,把这个现象“自曝”了一下而已。 其实这个现象早已为人所知,但校方大多以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要提高生源质量为由搪塞过去。但这里有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北大也好,清华也好,乃至别的什么大也好,都是国立大学,拿的是中国所有纳税人的钱。换句话说,美国哈佛大学可以只招名牌乃至贵族中学的学生,耶鲁也可以这样做,但北大清华不能这样做,更何况作为私立大学的哈佛耶鲁还并没有并力图避免之呢! 按照北大现在的招录模式,相信即使是北大校长周其凤本人,这个当年从湖南一所山村中学通过高考裸分考上北大的苦孩子,如今再想圆梦北大,可能也只有向隅而泣一条路了。 而我认为,高考的千里大堤,正是因为自主招生的出现,也变得不再具有以往所具的公平性,在废除高考的呼声中,有一大部分声音就是源于此。 实际上,作为一种选拔机制,高考制度尽管为人诟病,但其在保证“起点”平等,保证国人均有相对平等的机会进入优势教育资源集中的高校接受教育方面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与自主招生的测试偏向于资讯相对发达的城市学生而言,农村的学生一样可以通过对高考涉及到的几门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不会因为不知道一些时髦的名词和大而无当的文史哲或时政知识折戟于高考途中。 不得不说,现在动辄就将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原因归之于中学教学和高考是不公平的。须知,杨振宁、李政道,以及新近辞世的钱学森也都是通过当年的“高考”进入中国大学接受教育的,但他们的创新性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令人深思的是,钱老在去世之前所发出的“钱学森之问”所质疑的恰恰不是高考制度,相反,倒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本身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 当然,高考并非不需要改革。在国家财力已足以支撑的今天,像49年前那样,由大学自己招生或联招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可行的,此外,各个大学均可拿出一定名额招收插班生或转学生,面向全国所有高校开放,允许已考入大学的学生通过检测转入或插班到相关高校就读。当年冯友兰先生的女儿,日后的翻译家和作家冯宗璞就是先考上南开大学,两年后通过考试转入清华大学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一政策,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高校试验,上海近年来也有实验,但力度和广度显然不够,也并未在全国的高校推广。 改革大学招考模式,将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可能性的出路,但它不应该是为了博取眼球效应而在自主招生上玩花样。如果条件还不成熟,就没必要瞎折腾高考。依我个人愚见,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废除的倒是自主招生,而非现存的高考制度。 来源:2009-12-23 文汇电子版专副刊-大学 作者:张生(作者为同济大学副教授)
荐稿人:夏鸿意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学生)2009年12月29日 责任编辑:wdl 2010-01-1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