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02-15 【编辑录入:wfiwfi

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
作者:王海龙  阅读次数:26600

  今夏回清华,几位朋友来聚,话题不期而然地转到了青少年教育及成才上了。朋友有热心,复亦有使命感,想为孩子们做点事,于是又不期而然地拧上了我。

  我乐意给孩子们做些事,但又犹疑着,不敢答应。可朋友推荐的几本在国内“火”得很的这方面的畅销书打动了我,使我难以坐视。畅销书写得很迷人,侃侃而谈,振振有辞,不弱于一本《育儿手册》。只是比《育儿手册》更难实施,更有神秘色彩,更多扑朔迷离和奇幻。

  在这类畅销书中,我看到有人按部就班地开列了制造天才的药方,只要吃了这样的天桥大力丸,造就天才就像泡方便面,简单易学,速成且奏效,屡试不爽。世界上竟有这么好的事,您能相信么?有人在教育孩子上有了一些成功,以为自己就能制造新时代的范进,技痒难熬,于是有了一种小家子气的沾沾自喜,说起了教子经。有的教育精英从身怀六甲侃起,侃到各种细节,甚至搬出了遥远的“祖宗”为天才助阵。也是合该有的说,可巧撞上了。其实,中国那么大,无奇不有,用各种比这还新鲜的套路的且有着呢,可惜没撞着。不然,我相信别人还有更绝的招抖搂。不幸的是,这种诉说欲遇到了媒体的鼓舞和出版业的怂恿,他们有效地利用了当代父母为培养孩子孤注一掷的心情,俨然以过来人的老成来布道,难免不误导天真的家长。

  其实,美国高校特别是常春藤盟校到中国高中招收大学生的事早已有些年头了,数年前我们就介绍过有关个案。可惜他们的父母没卖弄过。教育子女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成功者未必方法绝,失败者未必方法臭。这里不应该有什么神秘可卖弄。慢说让别人照抄这些育子精英的方法不能培养出天才,就是让这些精英自己再如法炮制培养下一个,我看也难免不造就出蠢材。如果他/她真有这培养天才的绝活儿,不让他/她做教育部长真真是我们民族的损失。

  孔子说过:“富贵若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我佩服他老人家的诚实和天真。转而一想,“富贵”这个很多低智能者都能做到的事,聪明如孔夫子他老人家尚且汗颜地坦承自己做不到,培养天才这样的大事居然今天也有人敢承担了,你敢不承认现代人真的进步了?!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针对俄国知识界夸夸其谈故弄玄虚的风气曾说过:只要展示,不要证明。我们应该承认,有的教育精英提供的素材并不坏,可惜就可惜在“证明”上了。有些精英人急于证明、敢于证明和善于证明而使得证明失去了意义,证明成了目的本身。他们忘了,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能够证明事实自身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当然赞成证明,但不敢苟同自炫、卖弄神秘和吹牛。孺子可教,天才不可教,可教的就不是天才。

  这个世界上不能说没有天才,但天才可遇不可求,更不能“培养”。神童亦然。记得读过一本英文的爱因斯坦传记,告诉我爱因斯坦一点都不早慧,而且小时候一点都谈不上聪明。爱氏到了三四岁还不太会说话,他上初中时物理就没及格过。他的老师受不了这个死笨的学生,万般无奈,跟他打了个赌:如果你什么时候物理能考及格了,我请你去城里最贵的馆子吃一顿法国餐。尊贵的物理老师没有食言。当爱因斯坦誉满世界回到家乡时,他还想着这档子事,郑重地请了他。这时他们两人都几乎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可见,伟大如爱因斯坦尚且不是天才。我国宋朝倒是有过天才的少年仲永,天才仲永的结局怎样呢?不必以天才、早慧和扑朔迷离的百年前西方人撂下来的教育理论、奇招来误导中国家长们了,更请饶了国内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吧。

  (全文转自2008-12-19第16版:解放周末·读书《留学纽约的童年:一个父亲的手记》,王海龙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荐稿人:130 日期:2008-12-20  Sjbj:133 日期:2009-2-6

0
 

上一篇美国高校学生教育的措施
下一篇学习美国常青藤式教育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