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9-2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5年9月20日第7版 |
大学开新生家长会,有必要! |
作者:韩海波
阅读次数:323
|
■从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天开始,就是独立成长的出发站。而家长会更像是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接棒”,同时也提醒家长,面对孩子的成长、独立,自己也要当好“守望者”的角色 2025年开学季,高校召开新生家长会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不少网民直言,大学也要开新生家长会,“简直把大学当成了高中的延续”,更有人认为,这是在培养“巨婴”。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各高校的新生家长会内容来看,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在内的高校家长会,主要是向家长开放大学校园,介绍人才培养方案和校园生活;昆山杜克大学等高校更是定期举行家庭周末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学校文化。 在笔者看来,大学开新生家长会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来说,都有特别的价值。而且,从学生的成长以及教育的发展来看,多一些对教育的了解和理性认知,少一些对教育的“围观”、信马由缰的想象甚至指责,让教育回归教育,才能为育人提供更好的环境。 为什么说家长会更像是“交接棒” 众所周知,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强调的是家校共育。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学时期,家校高度绑定、边界模糊,共同介入学生生活学习过程和细节,形成“管理共同体”,帮助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价值养成; 中学阶段,家校进入过渡式协同,学校承担更专业的知识传授和升学指导、能力培训。家庭则转向辅助支持,逐渐减少对日常事务的干预,但仍关注学业,如升学备考表现、行为规范等。此时,学生进入半自主状态,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自主规划学习和社交选择,但仍需家校引导。 到大学阶段,家校关系更多体现为“守望式协同”,各方以“学生发展独立成长”为共同目标,学校不包办、家庭不干预、学生不依赖。 大学生是学习成长决策的主导者,自主选择学业、生涯、生活,对结果负责,逐步实现独立自主的成年人的转变。学校提供平台和条件,负责专业教育、能力拓展,提供创新资源。家庭则发挥情感支持和价值选择支持者的作用,尊重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不再干预学业社交等具体事务。 但当下,即便是高中期间,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管理也经常“大包大揽”,大到志愿选择,小到日常生活琐事,更不用说让很多家长如临大敌的电子产品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期待高中生经过暑假3个月就蜕变成长为完全独立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并不现实。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新生报到的仪式感,重视开学典礼“第一课”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召开新生家长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在提醒学生:从进入大学第一天开始,就是独立成长的出发站。而家长会更像是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接棒”,同时也提醒家长,面对孩子的成长、独立,自己也要当好“守望者”的角色。 不止中国高校,全球知名高校也开家长会 其实,召开新生家长会不仅中国的大学有,全世界知名大学都将家校沟通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家长会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当然,大多数高校的家长会都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为家长提供一种了解自己孩子成长环境的机会。 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不仅在新生入学时有家长见面会,还会举办家长周末活动。哈佛大学会在邀请学生的家人来学校、参加哈佛学生事务办公室主办的家长周末活动时,举办校园开放、讲座、参观哈佛博物馆、图书馆和宿舍等活动。哈佛的校长、学院的院长也会在围绕学生生活、毕业典礼和毕业后职业为主题的活动中发表讲话,向家长介绍相关情况。 耶鲁大学每年举办家长周末活动,借此机会向家长提供“大学最新情况”介绍,展示学生团体、开展宿舍接待等活动,以及介绍学校的众多文化、学术和社交活动。 斯坦福大学有举办家庭周末的传统。去年2月的家庭周末活动有5500多人参加,除了开展校园游览、小组讨论、在宿舍用餐等活动之外,校长理查德·萨勒和助理教务长沙山克·乔希还主持了名为“新生谈话”的小组讨论,为家长提供了解学校和学生生活的机会。 瑞士富兰克林大学也通过举办家长和家庭迎新活动,向家长介绍各类学校的信息,校长也参与接待,包括参加“瑞士风味”自助晚餐等,帮助家长了解校园生活。 避免过度干预,家长要“补位不缺位” 就笔者所了解到的大多数国内高校的家长会而言,大学更多是基于“立德树人”、而非“应试为本”的逻辑共识。 学校希望传递的信息是:让家长对学生的自主管理有更多解,鼓励家长主动“划界”、逐步“放手”,避免包办解决所有问题,避免对学生个人事务的过度干预,同时也缓解一部分家长对“成绩排名”“评优保研”的过度焦虑。因为,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不断改革,学校通过向家长说明大学培养方案、学分制度、心理健康支持等“关键信息”,也能让家长减少焦虑,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进入大学后心理无法调适、学业难以适应,家长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和学校或者学院沟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并且在遭遇特殊情况下和学校建立必要链接,如学业预警、心理危机等。总之,应避免过度干预、频繁联系、“安排”学生生活、挤压学生成长空间。 当然,我们也要提醒,家长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有独特的情感优势,希望家长尊重教育规律和高校管理规范,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理解并支持学生自主理性选择,而非只问成绩。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成长,避免过度介入个人事务和管理细节。当学生遇到正常挫折时,家长不必通过“向学校施压”来解决孩子本可自主处理的问题,应当鼓励孩子主动与老师沟通,培养其韧性和责任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双方应及时对接,形成支持合力。 让家庭和学校匹配学生成长节奏、明确各自责任边界、动态调整互动方式,从而实现从家校“绑定”到“协同”再到“守望”的有序过渡,彼此“不越位、不错位、补位不缺位”,最终达成学生从“被动成长”到“自主成熟”的核心目标,这也是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教师) 荐稿人:ffy 2025-09-20 执行编辑:ffy 2025-09-20 责任编辑:xwf 2025-09-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