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08-11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2012年8月10日《作家文摘》 |
大学学风在于文史教育 |
作者:沈 宁
阅读次数:10539
|
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朱家骅先生说的。朱家骅先生是中国学术和教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等职。朱家骅先生青年时期留学德国,1917年回国,经国学大师沈尹默介绍,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教授。那时候,北京大学总共28位教授,朱家骅先生年仅24岁,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1930年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聘朱家骅先生做南京中央大学第二任校长。 1931年我的外祖父陶希圣先生,在中央大学法学院做教授,忽然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先生发来聘书,请他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去任教。于是外祖父写信给中大校长朱家骅先生,提出辞职。 朱校长接信,当晚冒雨,赶至外祖父住所,极力挽留。朱校长说: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他的计划是一步一步充实中央大学的文史两系,已经聘了顾颉刚先生到中大史学系。朱校长希望外祖父继续留在中大,共同努力。外祖父再三解释,对于母校北大的聘约,他没有抵抗力。自己学问还差得很远,愿意回到母校,力求上进。外祖父赞成朱校长的计划,但很惭愧,不能协助,以观其成。 朱家骅先生曾留学西洋,见多识广,又任教多年,经验丰富,亦曾主持学政,过关斩将,说出这句话,当经深思熟虑,绝非儿戏。细想想,确也如此。一说清华,就是理工,乃1952年盲目模仿前苏联教育体制,分离文理大学所致。这个错误,遗害至今。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清华重新恢复文史学科,但终于无力扭转清华作为单一理工大学的偏见。 其实清华大学100年前成立,自文科而始,那时中国尚无理工学科的概念。1925年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独立为大学,学术空前发展。1928年清华创四年制本科教育,设文、法、理三学院。清华增设工学院,是1932年的事,比文史学科晚了多年。 我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约略所知美国各大学的专业学科设置,多少应着朱家骅先生的那句话。现仅以美国最著名之哈佛、耶鲁、斯坦福三所大学为例,算作注解。 本文所议,只是四年本科大学的学科设置,不涉及本科之后的研究院教育。在美国,医科法科,都是研究院课程。大学本科不设医科和法科,哈佛大学非常之大,本科加研究院有15个学院之多,这里只举其最大的本科哈佛学院为例。该学院文理科系的设置,其中可列为数理化的系,包括环境科学和心理学在内,有15个。其它27个系,都是文史哲专业,超过数理化专业近1倍。 又以耶鲁学院的专业设置为例,总共94个专业,其中32个专业属于数理化,包括农学和环境学。其余62个专业,则都属文史哲学科,比数理化专业多出几乎两倍。 再举斯坦福大学为例,除去研究院不算,本科学院有地球科学、教育、工程、人文等几个学院。地球科学和工程两学院的专业,都属工科。而人文学院内,总共28个科系,其中6个属于数理化,再加地球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的13个工程专业,共为19个理工专业,仍不及文史哲专业22个之多。 行文至此,仍嫌不足,乃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一所。顾名思义,该校似为单一理工大学,可比国人心目中的清华。那么来看看麻省理工大学的专业设置,总共58个专业中,24个属数理化,其余34个属文史哲,理工大学,竟然仍旧是文史哲专业居多。 可知至少美国各大名校的专业设置,多以文史哲为重,没有单偏理工的。很难想象,如果完全没有文史哲专业,史坦福大学还能算个大学么?也难想象,如果耶鲁大学砍掉文史哲课程,还有什么资格自称常青藤名校?更难想象,如果哈佛的文史哲专业都排末流,哈佛还能在美国大学圈里独占鳌头。就算麻省理工大学,如果离开种类繁多的文史哲课程,恐怕也造就不出许多科技人才来了。 根据一份叫做大学学习评估(CLA)的报告,美国大学期望学生之所学,归纳为三:第一,批判性思维;第二,复杂推理能力;第三,书面写作表态。这三种美国大学学生作为学习总目标而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业能力,虽然也可通过数理化课程获得某些训练,但很显然,离开完整严格的文史哲课程学习,则绝对不可能成功。所以在美国的大学里,文史哲课程设置,受到特别的重视。 一般而言,美国大学制度,一二年级称作基础教育时段,全部学生必须修满数理化文史哲各科,成绩合格,到三年级才可以进入专业。还有很多特别着重学业教育的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读出一个主专业加一个副专业,才允许毕业,而且明文规定,主专业与副专业不得有学术上的关联,如生物学与动物学就有学业关联。也就是说,以数理化为主专业的学生,最好拿文史哲做副专业。以此迫使学生避免单一学科的偏差。缺少足够的文史哲教育基础,人便与机器无异,纵会使些雕虫小技,胸无造福世界的人文理想,终难成就科学创造。看看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奖者哪国居多,便分出理工教育制度和实践的成败,并知其中道理。 现今美国这种大学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朱家骅先生80年前讲过的那句话: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那么今日中国的大学,包括校长教授学生们在内,若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个把名副其实的科学家,跻身世界名校之列,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彻底抛弃单走数理化独木桥的错误观念,开始重视起文史哲的教育呢?(全文转自2012年8月10日《作家文摘》摘自《随笔)2012年第6期沈宁文)
附:朱家骅(1893——1963):同济大学早期工科学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两次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期间为同济大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图文摘自《同济大学百年志》上卷p25)
荐稿人:wfl 2012-8-11 执行编辑:lxl 2012-08-12 责任编辑:xwf 2012-08-1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