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08-30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2-08-29 A2版

高校应从扩张转向内涵发展
作者:王蔚  阅读次数:6491

W020120829546243009188

俞立中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十年间俞立中相继出任三所大学校长,他认为—— 高校应从扩张转向内涵发展

  

  同题问答


  Q:10年来,这个城市、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请您谈谈发生在您身上的一个具体变化,您怎样评价这个变化?

  A:10年里,我换了三个岗位,先后担当了三所不同类型大学的校长。每一次工作的变动,对我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十年间国家发展了,教育发展了,我也是跟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更新理念,不断迎接挑战,不断投入新的改革实践。

  Q:您在为过去10年的工作成绩、事业发展欣慰时,还有怎样的一点遗憾?

  A:其实,有很多遗憾。许多想做的事尚未实践,已做的事并未达到期望目标。中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很快,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很高,问题是积累起来的,改革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教育发展要有理想,但要做到完美,在实践上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Q:新的10年即将开启,能否谈一下您或家人的一个心愿?

  A:已经到了应该享受人生的年纪,但现在仍需继续努力,迎接新的挑战——参与上海纽约大学的建设,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积累新的经验,赢得新的突破。

  口述人:俞立中,63岁,教授,现任上海纽约大学(筹)校长,10年来相继担任过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磁学、环境工程、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中共党员,党龄38年。

  

  浮躁之风影响教育


  我是2003年2月从华东师大副校长岗位调任上海师大校长,2006年1月又调回华东师大任校长,今年4月被聘为正在筹建的上海纽约大学校长。10年间经历了三个不同类型大学的校长职位。

  我觉得,过去的10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的10年,这是与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紧密相关的。从一个校长的眼光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硬件与世界高水平的差距已大为缩小,甚至可以说比较接近了。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6%,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了。记得10年前我就任上海师大校长,和同事们讨论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中国大学扩张的高潮已经过去,学校应该把精力更集中在提升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社会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上。

  如今大家对教育的期望很高,这是件好事。但浮躁、急功近利等社会风气,也不免影响到教育。通过几年努力,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上海在编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组织了三个独立版本的调研和编写,最后定稿时吸纳了各版本之所长。由华东师大负责的版本,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也成为后来正式公布的上海纲要的核心理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回归到人的终身发展上,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幸福,为了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科学评价学校差异


  现在许多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好”的大学。那么,什么才算是“好”的大学?怎么评价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我觉得,我们应该真正打开眼界,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

  华东师大把专业建设作为推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强调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及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比如,基础学科要重视通识教育,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强调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贯通,重视培养批评思维的能力。而应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更要关注行业发展的需要。曾有几个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抱怨,说他们从大三开始就在企业实践,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会影响知识的学习。我很理解学院的考虑,强调学生的企业实习,就是为了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到行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得到更好的实际训练。因为软件业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只有进入企业的实际工作才能了解行业实时的发展动态,而这些新知识光在课堂里学习是学不到的。

  

  引进一流大学经验


  又一个10年到来之际,我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我国第一所中美合作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批准的第一个中外教育合作项目。能够亲身参加这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很有意义,也是全新的体验。我们要用好这块试验田,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

  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并不在乎再多一所大学,更不在乎多招一些大学生,而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大学,需要的是改革勇气和路径。作为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应该说,上海纽约大学代表了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通过转变与调整传统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适应环境、提升素质、走向世界。

  

  校长微博服务师生


  网上评论说我是上海第一个通过实名认证、开通微博的大学校长。其实,无论是上“人人网”还是开通“微博”,对我而言都有偶然性,但开拓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通道确实是我刻意追求的。两年前我就开通了微博,用得不多。数月前在微博上看到几百条评论或留言,我便意识到微博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公共平台。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关注我的博友已经超过了60万,微博成了我和学生、校友、家长、教职工沟通交流的一个有效通道。通过微博我也发现了学校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也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危机”。将来,我也会利用微博发布上海纽约大学的信息,认真经营好这个平台。


 

荐稿人:wdl 2012-08-30 执行编辑:lxl 2012-08-30 责任编辑:lry 2012-08-30

0
 

上一篇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新途径
下一篇高校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