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2-04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2月4日第7版

把人才培养“梯子”架到高中
今年复旦大学拟与复旦附中共建“创新班”
作者:樊丽萍  阅读次数:5954

  记者日前在采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时获悉,今年,复旦大学和复旦附中有望联手开设“创新班”,探索“大学-中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复旦大学对人才的选择和培养将提前至高一阶段。

  当自主招生政策推行了一段时间后,很多高校发现,现有的高中阶段教育模式与这项新的“选材”制度难以对接。现有的高中阶段教育模式,是以高考为唯一指挥棒的,考出高分是很多高中至关重要的教育目标。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人才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当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日渐深化,中学和大学都觉得,比“选材”更重要的是改变高中教育,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

  

  重点在培养,而非选拔

 

  复旦大学计划和复旦附中共同试点建立“创新班”的消息,是在刚结束的“上海两会”期间披露的。“创新班”有望从高一起选拔,编班时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班级采取“可进可出”的动态管理。当“创新班”的学生被复旦大学认定为是适合培养的人才时,报考时“只要达到高考一本线”即可进入复旦,不再受复旦录取分数线的限制。

  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生办公室主任丁光宏告诉记者,“创新班”的具体名称以及招募学生、课程设置等细化方案目前还在制定过程中。但这个班级设立的初衷已经明确:不是大学到中学去选拔尖子或提前圈地、锁定好苗子,而是大学和中学一起联手,共同培养拔尖人才。

  培养,才是“创新班”开设的重点。因为创新人才难出笼,已经成为大学和中学共同的焦虑。“机械化的应试训练,是当今教育的沉疴。让具有潜质的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操练习题,追求标准答案——只要这一点不变,创新人才就培养不出来。”丁光宏说。

  目前,国内多所顶级名校都在试点教育部的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复旦附中推出的“创新班“也有望和这一计划相对接。事实上,无论是培养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还是创新人才,从大学阶段介入已太晚。沪上多所名校正寄希望于“创新一条龙”的培养方式,把人才培养的“梯子”架到高中去。

  

  高中施行素质教育难度大

 

  “没有大学力量的加入,让高中独立承担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目前看来难度很大。”同济大学招生办主任廖宗廷说,很多高中之所以感到对接大学自主招生的人才选拔标准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师资。

  廖宗廷以同济的招生经验举例。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同济希望招募具有动手能力,适合读工科的学生,但在现有的高中课程设置上,工程教育所占分量极少,多数中学没有配备相应的老师。“老师还在按传统高考的要求培养学生,要让高中老师改变长期以来的上课习惯和形成的教学思路,有相当的困难。”

  “虽然很多高中致力于办出特色,推行素质教育,但其效果仍需大学认可。如果没达到大学选拔人才的标准,那么高中就有可能在‘自娱自乐’。”按照郑方贤的理解,优质的高中教育除了传递知识外,应该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人的教育”,包括确立社会责任感、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等等。

  

  期待大学中学双方付出

 

  早在几年前,沪上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已相继试水开设和大学对接的各种“创新班”和“实验班”。除复旦附中外,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等都有针对优秀学子的实验基地,探索推出海外游学课程、对接国际课程等等。上海的晋元高级中学也分别与同济大学、上海财大共建了创新实验室,探索特定学科人才的培养。

  谈及复旦附中拟新推的“创新班”,有专家分析,由于目前沪上几所名校都加入了自主招生试点,大学和中学联手建立人才培养“直通车”的愿望,表面上看,政策阻力并不大。可一旦落入操作阶段,“暗礁”不少。

  目前沪上多所高校虽都有自主招生权,但具体通过何种渠道自主招生,大学能争取到多大的招生自主权,任何“新政”推行的前提都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真正的一体化培养,要求大学和中学双方“同甘共苦,共同付出”。比如,大学到中学开创新课程,意味着中学要拿出专门经费建实验室、购买实验设备;大学老师介入中学人才培养,必然要求高校在教师考核方式上作出调整。

  所以,一体化培养,听上去是件好事情,但大学和中学到底能拿出多少“诚意”,目前不得而知。

 

 

荐稿人:wdl 2013-02-04 执行编辑:lxl 2013-02-05 责任编辑:lry 2013-02-05 

0
 

上一篇上海高校7个学科全国第一
下一篇加大对学术型硕士资助力度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