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3-06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闻晨报》2013年3月6日 第A8版

7门课程30余校学生一起听
作者:董川峰  阅读次数:6688

首批已吸引3800人跨校选修哲学导论、急救与自救技能受热捧

m_608836

复旦教授王德峰主讲的 《哲学导论》昨天开课,现场座无虚席,

没有座位的同学通过网络进行直播式学习。
陈骏


  首批7门课程

  《哲学导论》,复旦大学王德峰主讲;《科学技术史》,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主讲;《唐诗宋词人文解读》,上海交通大学李康化主讲;《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彭崇胜主讲;《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交大医学院陆斌杰主讲;《西方音乐史》,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主讲;《上海社会与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主讲

  昨晚6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主讲的《哲学导论》课正式在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直播上线。复旦大学教学现场座无虚席,500多名来自复旦、上海财大、同济大学的学生现场聆听。另外还有600名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在网上同步收看授课实况。

  如果你是松江大学城的学生,想要听复旦老师上课,需面临路程等问题。如今这些难题迎刃而解,由市教委发起、30余所高校参与建设的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的上海高校共享课程本周陆续试讲开课,每名学生可免费跨校选修2门课。这个通识大课堂将为全市各高校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换、专业辅修提供一个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


  联盟学校学分互认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去年秋季投入试运行,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30多所高校加盟。首批有7门课程入选,其中包括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彭崇胜教授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的《西方音乐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文化》。
  目前,有近3800名上海高校的学生选修共享课程,其中最受学生追捧的是复旦大学的《哲学导论》,选修人数已达到1137人,另外还有84名候补学生。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选修人数为674人,候补学生63人。另外,上海交大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课程选修人数为609人。“共享课程的推出可以满足部分学生对优质课程的需求,让更多的大学生受惠。首批推出了7门课程,学分都是2分。今后,还将推出更多的课程。”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负责课程质量的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介绍。
  首批7门课程将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平台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设立不同的线下教学点,教学点内设有助教及相应的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就课程内容讨论、互动。“这与电视大学、网络教育还是有区别的。”陆昉表示,大部分选修课程每月至少会有一次课堂面授或讨论、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修完课程获得的学分,学生可以将该学分和自己主修专业中的任选课程学分进行互换。

  暂不向社会开放

  目前,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平台主要向上海在校大学生开放,需要学生提供所在学校和学号实名制登录。并且,学生只能收看自己所选的视频课程。“每位同学可跨校选修2门课程,市教委提供经费支持,学生选课全部免费。”课程中心的郭佳丽老师介绍。
  线上授课是否能保证教学质量?选修的学生是否真的在学?郭佳丽表示,在线上课程中,老师会在课程中穿插10几个小问题,由学生来实时解答,如果不认真听,就会回答不出,影响其最终考分。
  据悉,上海课程中心还将陆续推出100多门共享课程供全市大学生选修。对于众多学生同时在线听课,是否会“卡带”,影响播放的效果,负责共享平台技术支持的上海卓越电子负责人表示,整个平台的技术支持已做了多次测试和试播,确保这些课程能够顺畅播发,让上千名学生同时在线听课。
  陆昉表示,将来如有余力,或有望向社会开放。

  [热门课程]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

  可先试读5节课看“合不合胃口”


  选修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 《哲学导论》课的1137名学生将被分成40个班,该课程在全市共设8个教学点,包括复旦大学张江校区、邯郸校区和枫林校区、上海海洋大学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商学院奉贤校区,均通过远程教学完成授课,除了现场、线上课程外,还将在各个教学点开设小班化讨论课。为此,各个教学点都设置了教室和讨论室,复旦还为这门课配备了20多名助教。
  所有选修的学生还有一个试读的“适应期”。以《哲学导论》为例,学生可以先试读5节课,如果觉得“不合胃口”,还可以选择退出,让位候补学生。

  交大医学院《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
  教授14项急救和自救技能知识

  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 《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将向学生介绍14项普通人能够掌握的急救和自救技能知识,比如外伤救助中的骨折固定、伤口的止血包扎、清创、换药,家庭护理中的静脉输液、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穿脱隔离衣、吸氧、吸痰等等。
   因为这些实践课程需要在上海交大14所附属医院进行现场操作,因此选课学生的上限人数无法扩大。


  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昨晚开课

  千名学生跨校听热门课程


  “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因为哲学是爱智之学;是对隐藏在艺术和宗教中的无限心的自觉表达。哲学是人类最终的精神家园。你们能够想象把自己的心安顿在管理学吗?要不安顿在经济学里?或者法学里吗?”昨天晚上,在光华楼212教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为复旦本科生上了《哲学导论》第一课,短短几句话阐述了大学生学哲学的意义,也让台下的学生会心一笑。
  在同一时间里,会心一笑的也许不止这些教室里的学生。昨天,当王德峰在复旦大学开讲时,本市30多所高校1000多名大学生也在全市8个教学点里通过网络听着他的授课。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是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推出的第一批共享课程。
  在两个小时的面授课中,王德峰教授从康德提出的人类终极问题,到爱因斯坦关于核武器的遗言,一直讲到人类如何从古老智慧中寻找解决困境的灵感。他说:“今天的课只是希望能够唤起大家对哲学的兴趣和热情。大家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哪怕是懒懒地半夜躺在床上看我的讲座视频,也没有关系。学习本来就是自由快乐的事情。但是哲学和别的学科不一样的是,我们要在对话中寻求真理。如果学哲学没有人跟你对话和争论,那会是多么孤寂。所以我的课程最重要的是讨论课。”
  据王德峰教授介绍,选《哲学导论》的学生将在本学期内有四次面授或直播,其余的课程都可以在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网络平台上直接观看,目前共有28节课上传。《哲学导论》共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还有一次讨论课。讨论班每5个人一组,25人一个小班。每个小班都会配备助教,王德峰教授会轮流前往各个教学点参与讨论,以确保讨论质量。
  王德峰教授在昨天课程结束前就为学生留下了四个问题——“如何说明道与器的关系”、“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心’”等,此外,他还为学生开出了第一单元的书单。
  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高,能借助网络来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稀缺以及师资缺乏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这些优质资源在网络上提供后,如何成为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如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网络课程中受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如何保障,目前还都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此次共享中心推出的7门课为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彭崇胜教授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的《西方音乐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文化》。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的教学质量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教授介绍,首批的7门课程都是由课程中心的专家委员会和各高校的学生共同推荐出来的,与负责高校课程技术服务的卓越电子经过1年多时间的准备完成了整个课程的提供。目前大多数课程已在高校课程中心的主页上,可供学生学习。据了解,中心还将推出100门通识课程供全市高校学生选择。
  陆昉教授称:“在此次推出的7门课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但是学校要保证的是每学期讨论和面授课的时间、质量,尤其是班级小组化的讨论才是重点。”据介绍,《哲学导论》课除了8学时的面授课程和直播课程以外,班级讨论有8个学时,剩余的时间全部是小组讨论和共同学习。而学生的网络授课则由学生自己安排。但是未来授课方式还将根据对授课效果的定期追踪调整。

  



荐稿人:wdl 2013-03-06 执行编辑:lry 2013-03-06 责任编辑:lxl 2013-03-07

0
 

上一篇沪高校课程共享平台开课
下一篇哈佛蝉联世界大学声誉榜首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