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10-12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4年10月11日第A2版

教育不能重外来引进 轻民族传承
作者:胡卫  阅读次数:7705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学生的国际视野,强调外语教学,引进国际课程,大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吸引国外知名教育机构来华办学等等。但重外来引进,不能轻民族传承;更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谨慎地嫁接融合;重视国外成果的同时,也不能轻视本土经验。教育交流和教育内容的引进,要根植于中国的土壤。

  教育交流是指教育资源、教育要素在国家之间配置和流动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这种交流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交流主体是平等互惠的;二是一国教育对另一国教育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对外来先进教育成果的借鉴,又有对本国、本土教育经验的提炼;三是国际教育资源的有效分享、利用和共生,本土与外来教育交流、碰撞、融合,形成新的教育形态。

  我国的教育国际交流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至少应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母语教育。当前,我国国民语文应用能力堪忧,提笔忘字、汉字书写水平下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经典的古诗词和散文,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教育国际交流植根中国土壤必须重视母语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一些国家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譬如,以色列建国后,为了挽救濒临灭绝的希伯来语,将其作为中小学主要学科,并给予师资、课时等方面的充分保证。同时规定海外留学生必须学习一年希伯来语后方可正式注册。

  其次,要重视道德养成教育。加强道德养成教育是世界趋势和潮流,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对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本国本土文化、具有民族精神的合格公民。新加坡开设儒家伦理课,向学生传授儒家伦理及其道德价值观;我国台湾地区非常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和学校课程以及学生行为规范中,让孩子从小得以浸润。教育国际化植根中国土壤,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道德养成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再次,要重视凝练优秀教育经验。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光辉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也在教育实践中产生和提炼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近年上海PISA测试蝉联全球第一,其重要经验就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采取委托管理、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等举措,抬高基础教育发展底部,整体提高学生学业水平。英国教育大臣专程来沪取经,希望提升英国学生数学水平。因此,我国教育应该对古今教育规律、鲜活有效的经验形式予以总结、提炼,使其反哺教育实践。只有当中国教育不仅借鉴和吸收西方有益经验,而且能向世界传递和辐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时,才算真正的教育交流成功。

  总之,教育交流的探索,只有在根植于我国土壤的前提下,将国内外教育的精粹加以融合,并创造出既能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又能和世界教育对话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才是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推动,也是对世界教育的贡献。(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

 

 

荐稿人:wdl 2014-10-12 执行编辑:lry 2014-10-12 责任编辑:lxl 2014-10-14

0
 

上一篇“心语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下一篇中科大为何盛产学术“大牛”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