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1-0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月8日第16版 |
读书为了增长见识 |
原标题:读书不是目的而为增长见识 |
作者:#薛冰
阅读次数:8782
|
中国当下的读书活动中,表演的成分越来越浓。从读书节的联翩而至,到电视台的记诵竞赛,尤其是种种形式主义的统计数据成为衡量读书成效的标准,分明将读书当成了目的。
读书不是目的,只是增长见识、认知社会、充实自我的途径。姑不论读书并非唯一的途径,从古人的“耳学”,到今天的多媒介阅读,都可以有成效。阅读与记诵,就像咀嚼和吞咽,固是必经的过程,但如果没有消化和吸收,对于人体就不会有益处。
这种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不属于人的本能,而须经过严肃的思考、辨析与淘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对“学与思”辩证关系的经典论述。一方面,读书无禁区,不应受禁锢,不必由他人代为过滤,无须将任何一种荐书单奉为圭臬;另一方面,阅读过程中,也应不受任何预设前提的左右,能够重新审视书中的既有结论,切忌盲信盲从。须知每本书的作者也是凡人,不是圣人也不是救世主,他的写作必然会受到自身素养、知识结构的限制,难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受某种利益的驱动。
所以,学校的职责,教育的职责,不是给学生发放文凭,也不是教学生读什么、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读、如何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比背诵任何经典都更重要。而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培养包容异见的习惯。倘若因为学生敢于批评导师的友人,就要被逐出师门,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教育。
读书应该是读者与作者的平等对话,而不是瞻仰膜拜。跪伏不是读书者应有姿势。
当然,要取得这种“平等对话”的资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而言之,自己先得要多读书,善思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进一步,倘能建立自己的学术根基,那就更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无根的浮萍,很难摆脱随波逐流的命运。足够的学识储备,来自系统而严谨的知识训练;但是,在这种训练中,须时时警惕,特别是发现能力和质疑能力不能被磨平;须时时反思,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自己应担当的是什么,始终保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会读书的人,不但善于吸收书籍提供的营养,融会贯通,而且能从中窥见作者的治学方法和途径,理解作者如何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作者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疏失。这种探索,对于自己的治学,会有很大帮助。
当然,有人会说,我读书,就是读书而已,没什么想法,不需要有什么想法。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别人也没有必要责备你。只不过,你的一生,恐怕也就是如此而已了。倘若一个民族,竟以形式主义的读书为目的,那么,这个民族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荐稿人:lry 2016-01-08 执行编辑:lry 2016-01-08 责任编辑:lxl 2016-01-1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