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8-06-26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纪念中国农村改革40周年 |
安徽省小岗村考察学习有感 |
作者:郭 超
阅读次数:19286
|
2018年5月22日至24日,我有幸与学校关工委同仁一起赴安徽省小岗村考察学习。我们都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认真听取当地同志的介绍,仔细阅读《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珍贵的图片、文字、实物等历史资料,并不时用手机把一些重要内容拍摄下来,以便作进一步学习、消化,还对当年大包干发起人之一的严金昌同志作简短采访,求教有关问题。 我仿佛回到了40年以前,眼前出现了1978年,那个寒冷的冬夜,小岗村的18户贫困农民神情凝重地在一张大包干契约上按下红手印的情景。他们初衷是为了让自己和农民兄弟解决温饱问题,也许他们不会想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它将 成为一场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的开端。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的征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新的奇迹。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小岗村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坦率说,通过实地考察,对这段历史做如此全面深入的了解,还是第一次,自然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汇报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 一、 以小岗村大包干为代表的联产承包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伟大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集体管理体制,吃的是大锅饭,搞的是平均主义。这样的体制最大的问题是农民的积极性上不来,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的状况已经遇到严重危机。大多数生产队已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大量农户付出了辛勤劳动,但不能解决温饱。作为四人帮重灾区的安徽省情况更为严重。全省只有约10%的生产队能维持社员的温饱。当时小岗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不到30元,每年5到8个月都要靠国家的供应粮,是远近闻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队”,这样的状况在当时的农村大量存在。新中国成立20多年,我国的不少农村还没有解决温饱,这就是当时的真实状况。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农村走出困境?首先要改变对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心是改革人民公社集体经营管理体制,冲破传统体制机制,已成为亿万农民的共同要求。事实上,在上世纪的1978、1979年,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已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安徽省来安县、天长县、凤阳县的一些生产队包产到户的做法已悄悄推开。联产承包到组的做法在滁县地区就有60%的生产队实行,后又发展到联产承包到户。四川、甘肃、河南等多地农村也开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实践。 大包干实行的效果很快显示出来了。来安县有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一年下来增产了30%,那还是灾年的情况。天长县某公社的棉花生产采取包产到户,当年亩产增加了89.6%。小岗实行包产到户后,一亩地的产量相当于过去十多亩,一举结束了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了国家贷款800元。在小岗大包干纪念馆,我们见到村民建造于1985年的大瓦房,与原先居住的茅草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内有电视机、缝纫机等。这说明,实行大包干几年,农民的经济状况就得到了明显改善。 事实证明,以小岗村大包干为代表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把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突破了高度集中的生产管理体制,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战胜极“左”势力,党领导亿万农民在改革的征途上砥砺前行 《大包干纪念馆》,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围绕大包干产生的矛盾和斗争。小岗村的大包干,首先受到当时梨园公社领导的严厉批评,要求小岗村立即“并产到组”,还暂扣了分配给村里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邻村村民也有怀疑、检举的。而更大的压力来自高层。万里同志曾经回忆,他1980年初调中央主管农村工作时的状况;“从整个农村工作来看,农民要求改革,有些地区行动起来比较快,但是上层领导机关基本上还是推行农业学大寨那一套“左”的东西,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包产,抵触情绪很大”(《万里访谈录》,《百年潮》1997年第五期)。1979年,中央三次发文明确;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从1979年11月至1980年,《农村工作通讯》先后发表了四篇文章对大包干的做法给予抨击、施压,还加了编者按。1979年是凤阳县农村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最为艰苦的一年。但小岗人没有退缩,因为他们并不孤单,省、地、县的领导支持他们,是他们的坚强后盾。1979年3月19日,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对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说:“你们地委做得对,已经实行的各种责任制一律不动”。从1978年7月至1980年元月,正值凤阳县农村改革艰难推进时期,万里四次来到凤阳,对改革给予态度鲜明的支持。万里说:“是或非,只能从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衡量,靠实践来检验”。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不久,地委书记王郁昭和凤阳县委书记都到小岗村表示支持。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深入小岗,前往两个生产队调查,逐户走访村民,了解他们对改革的想法,又安排农村政策研究室吴庭美到小岗专题调研,撰写了长达7000多字的调查报告《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凤阳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产到户”的调查》,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这是一批了解农村实际,理解农民要求,有水平、能担当的好干部,他们的支持,对改革的坚持和推进起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在舆论宣传阵地, 《人民日报》等报刊也旗帜鲜明的向“左”的势力发起反击。从1979年3月至1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多篇文章支持大包干的做法。1979年8月8日,《安徽时报》发表了省农村工作部部长周日礼《凤阳县在农村实行大包干的办法值得提倡》的文章,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局势终于得以扭转。1980年,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和1982年下发的,被称为当年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都为“包产到户”正了名。1983年一号文件肯定了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农村体制改革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面展开。至1981年底,除长三角、珠三角及部分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外,全国农村70%的核算单位实行家庭承包。至1983年末,全国99.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承包。历史证明:党的正确路线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相结合,是这一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三、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小岗村实行大包干以后,经济一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用当地村民的话说,“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多数农村出现了长期徘徊的状况,基本解决了温饱的农民还是富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是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根本办法。近30年来,中国共产党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不断思考和探索,这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伟大实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取消涉农税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4年,中共中央宣布取消各项涉农税费,从此结束了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始,至今已2600多年征收农业税的历史,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第二,用工业化实现的积累财富反哺农业,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面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坚持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第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指导农业转型和新农村建设。2002年中央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17年,中共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小岗村在党中央的指引和各级组织的支持下探索新的发展之路。自2004年以来,小岗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4年2月省委组织部选派沈浩同志到小岗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小岗村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即三部走”的振兴小岗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如今的小岗村已初步形成了以科技为指导的特色农业,以红色人文资源、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并在推进产品的深加工,培育新形态,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作出努力。 四、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像沈浩那样的新型基层干部 参观《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可以发现,沈浩是小岗村近10多年来改革发展取得骄人业绩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主持完成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战略和蓝图。他既是一个出色的带头人、组织者,又是一个能吃苦有干劲的实干家。为了小岗的振兴,毫无保留的献出了自己的智慧、精力,甚至生命。所以他深得村民的爱戴,当他两次任职到期时,村民为请求沈浩留任按下红色手印。沈浩同志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后,村民又一次按下手印,含泪要求把沈浩的骨灰留在小岗。习近平同志赞扬“他以忠诚和大爱,以创新和奋斗,以青春和生命,书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他当之无愧。 推进新的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宏伟蓝图,要有一批像沈浩那样的优秀基层干部。他们应该具有忠诚于党、一心为民的情操;具有开阔的思路和眼界,具有创新的智慧和胆略;具有奋斗和奉献的境界。各级组织和领导要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并加以落实。要以完善制度着手,做好他们的选拔培养工作;要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使他们能享有与自己付出和业绩相应的报酬,对他们的事业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要对他们的休假疗养作出规定,使他们疲惫的身心有放松休整的机会。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小岗时指出,“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今天,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一个伟大的新征程已经开始,小岗人应该怎样续写新的篇章?这正是新一代小岗人在思考的问题。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新人。他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2015年,小岗村的16户村民完成了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又一次走在了农村改革的前列。我们期待小岗村在深化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发扬示范带头作用。
4、“向着新航程扬帆奋进—从小岗精神看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华每日电讯2018.2.24》
荐稿人:xwf 2018-06-06 执行编辑:xwf 2018-06-26 责任编辑:ffy 2018-08-26 |
1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