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8-06-13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参观小岗村的随想 |
作者:关工委 钟 勤
阅读次数:13732
|
期盼已久的参观小岗村活动终于成行,虽然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是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比较深的,引发了许多随想。 40多年前我在安徽农村插队,所以对小岗村及其中国农村当时的状况比较了解,也对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大包干”生产方式能够理解。当时的中国农村,从国家政策到管理模式及生产方式都是彻底的计划经济产物,极大阻碍了农民的积极性。我当时插队所在的村子,也实行过分组划片干活的方式,劳动效率是显著提高的。从农民的角度看问题,国家政策和管理模式的问题他们不太懂也不敢去质疑,但“大忽隆”式的生产方式的弊端他们是深恶痛绝的。“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为集体干活没有劲,如果包产到户增收归自己,农民都是愿意出力流汗的。 理解归理解,但是我看到18户村民按手印的那张秘密协议上的具体内容时,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他们知道这样做是对国家政策和人民公社管理模式的挑战,严重的后果将会面临批判甚至于坐牢,但仍然义无反顾地按下了手印,为的是摆脱贫穷,为的是追求能吃饱饭的生活。幸亏当时以万里为首的安徽各级领导部门思想解放,国家政策及时变革,才使得这张秘密协议没有成为18户农民的罪证,反而成为了“大包干”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我们要为这些农民庆幸,也为我们国家庆幸,为农村40年来的发展庆幸。 20年前曾经回过插队的地方,极目所见感觉变化不大,泥土路仍然凹凸不平,土坯茅草房依然住着人。原来生产队的大晒谷场不见了,一字长蛇阵的出工队伍也不见了。原来最忙最辛苦的双抢季节,农民却都在家里歇着。因为减少以至免除了交公粮和农业税,农民都将双季稻改为单季稻了。青壮年大多到城里打工了,留下老弱打理庄稼。“大包干”的生产方式在头几年确实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仅仅靠农民自发的积极性不能根本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小岗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从展览图片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包干”等改革措施实施20多年,但农村面貌变化不大,一些问题还日益严重。如有的农民因生病或子女多而生活困难,贫富差距开始显现;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积累薄弱;小农经济效率低下,农业机械化无法实施等,这些问题都不是靠“大包干”能够解决的。从农民本身的问题来看,文化不高、眼界不广、追求不大,小富即安思想束缚。所以必须要有党的领导和教育,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层面上进行规划和引领。 像许多村庄派驻干部一样,沈浩同志被派到小岗村担任党的第一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在小岗村5年多,重点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规划、帮困扶贫、招商引资、文化教育等工作,还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他真正地与农民交朋友,没有自己的一点私心,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找对了农村存在问题的症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是我们党的优秀基层工作者,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沈浩同志纪念馆里,我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同时也在假设:如果农村基层干部中多一些有文化、有能力、有热情的同志,为沈浩分担一点责任和压力,他也许不会这样离去。所以,为农村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教育重要的职责啊! 站在小岗村宽阔平整的游客中心门口,一面感慨其气势宏大,一面也暗暗嘀咕游览项目的单薄。两个纪念馆属于红色旅游的范畴,但其吸引的主要是公费组织游客,而且形迹匆匆,自费游客几乎没有。作为一个知名景点,应该把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既看到小岗村的过去,也感受到现在和未来,真实体验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沈浩在任时推动农家乐和葡萄采摘等旅游项目,看来还未能真正成气候。这类红色旅游资源如何形成良性发展,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扶持,沈浩的后继者们任重道远。 荐稿人:zq 2018-06-10 执行编辑:xwf 2018-06-13 责任编辑:ffy 2018-06-1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