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08-25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2019年8月25日头版

复旦大学组织教师明国情悟使命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曹继军 通讯员 陆柳  阅读次数:11919

  暑假里,复旦大学78岁的陈恕行院士来到河北,瞻仰西柏坡革命旧址,感受正定县乡村振兴新貌,考察承载“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而去年回国工作的青年研究员顾宇,则远赴云南省永平县,了解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历程。

  与陈恕行和顾宇一起出发的,还有复旦大学47个院系的520名教师。他们组成5个校级社会实践团和29个院系社会实践团,分赴重庆、河北、广东、云南等10个省区市,读中国、明国情、悟使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实践中汲取学术养分,激发创新力量。


让传道者明道信道


  据了解,复旦大学日前制订了“强师行动计划”,教师社会实践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沿着西柏坡—正定县—雄安新区一路行走,实践团的老师们细细体味着新中国70年来的风雨历程,认真思考着在新时代再出发中的使命和担当。实践团的老师自导自演了小话剧《进京“赶考”》,重温当年两位共产党人的经典对话,“我们决不做李自成”“要考个好成绩”。化学系的王全瑞教授从当年的“赶考”讲到了当下:“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也是‘赶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老师,我们的卷子就是如何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我们要力争交出一份最优秀的答卷,培养好时代新人。”

  王全瑞说出了实践团全体成员的心里话。从30出头的青年教师,到78岁的院士,每个实践团成员都认真地写下了实践体会,而最集中的表达就是:担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先明道信道。让广大教师来到实践一线看社会发展变化,体悟人民需求,最重要的是坚定理想信念,落脚点是讲使命担当。”


让讲台更加生动自信


  云南省陇川县吕良村地处边陲,与缅甸只有一河之隔。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这个小村庄从深度贫困走向脱贫,村居宽敞明亮,村民乐业安居。吕良村的变化令经济学院教授尹翔硕欣喜万分:“这不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成果的生动案例吗?”

  吕良村村民告诉上海来的教授们:从前,对岸的生活比我们强。如今,我们的生活比对岸好很多,那边的姑娘乐意嫁到我们这边来,缅籍姑娘王卡东嫁到吕良村后,育有一女一子,全家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好政策,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尹翔硕一边与村民拉着家常,一边仔细地记着笔记,他要把这些鲜活而真实的故事带回下学期的课堂,与同学们分享经济学在中国边远地区最生动的实践成果。

  准备把收获带回课堂的远不止尹翔硕。管理学院副教授赵优珍参加了前往深圳的实践团,在中电智谷、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莲花山公园、华为公司、腾讯公司的考察过程中,她收集到大量平时在校园里难以发现的素材。刚好,赵优珍即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暑期项目学员讲课,回到学校,她连夜捧出冒着热气的学术素材修改自己的课件,将深圳之行的发现充实到《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趋势与挑战》讲座中。赵优珍说:“以前我给学员展示的图片大多为二手资料,这次加上了我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实地的参访体验,相信能带给学员更直观的感受,也更有说服力。”

  山河万里,家国萦怀。目睹和体验新时代的实践成果和创造力量,实践团成员们鲜活了书斋中的学术,生动了讲台上的教案,更激发了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让科研更有温度和价值


  永平县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坐落在山坡上,很适合居高临下瞭望美景,但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余垚一来到这里,目光盯着的却是厂里的坛坛罐罐:“我是带着任务来的。回去时,我要把永平的白梨、柠檬、青苹果等水果样品带回课题组做检测。”余垚正在参与复旦大学的产业扶贫项目——水果酵素的研发。实地走访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了解到企业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后,余垚觉得自己的研究工作很有价值。

  在永平的核桃加工企业,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汪洪章一眼看出了库房英文标识有误,当即从笔记本下撕下一张纸,为企业写下了正确的英文标识;在德宏,老师们特别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中缅边境地区地方性常见病防控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周边化研究展开调研,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给出决策咨询建议。“来到实地,深入一线,让我们的研究更有温度,也更有价值了。”参加中缅边境地区地方性常见病防控研究调研项目的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夏永杰说。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对暑期教师实践团的每个实践点都进行了精心选择。其中赴“三区一线”的实践,目的就是引导教师了解国情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带着问题去,带着课题回来,更好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进群众心坎里。


让学术之根深植中国大地


  从复旦大学学生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在复旦的28年中,挂职上海市民政局局长助理的这一年尤其特别。走出校园的这一年,他跑遍了上海所有街道办事处,也把学术之根扎进了大街小巷,用脚丈量出课堂教学的宽度和学术研究的深度。如今,他主编的“城市绣花针丛书”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只有来到一线,来到基层,来到群众中,才能真正深刻回答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刘建军说,“因为教学接地气,同学们很欢迎,而自己的研究不仅能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还能提出富有原创性的概念与理论,这一点我也很自豪。”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张家栋,在前往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挂职之后,调整了学术研究方向:“一方面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一方面也改变了研究方向,由美国研究转向南亚研究。”

  将校外挂职锻炼作为骨干教师培养的制度性安排,有计划地选派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基层乡镇以及我驻外机构等开展实践锻炼,在服务国家中找到学术定位和学术价值——复旦的实践稳步推进。每年,有近百名干部人才从复旦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第一线挂职,真刀真枪磨炼,强弱项、补短板。

  沿着中国的火热实践,找到时代发展中的研究课题,积累挖掘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提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理论概念,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深化学理阐释,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复旦大学正在积极探索。近日,复旦大学将发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两大工程首批5本新书,这是复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贡献,也是复旦深植中国大地结出的学术之果。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8月25日头版)




荐稿人:lry  2019-08-25  执行编辑:lry  2019-08-25   责任编辑:lxl 2019-08-29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链接


0
 

上一篇新时代 新媒体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下一篇“爱国三问”的世纪赓续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