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10-26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2-10-25A14版 |
一位大学校长的励志试验 |
作者:张国;余果
阅读次数:6472
|
天津中医药大学勇搏班:不是把优秀的人聚在一起,而是让聚在一起的人变得优秀—— 一位大学校长的励志试验 过去3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做了一个试验:他在校内发起一个名为“勇搏励志班”的课外社团,任何学生均可自愿加入。然而参加者面对的是一种颇具压力的生活,譬如每天6时30分的晨练和晨读,只要一次无故缺席就必须退出。 这项试验始于2009级本科学生。在校长的号召下,1500多名新生中最初有1071人自愿加入,一年过后还有570人;再过一年,仅剩300人;目前为233人。 张伯礼校长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学生们退潮式的淘汰过程。他理解退出,但更关注的是哪些学生能将这样的大学生活坚持到底。每“熬”过一年,同学们会获得校方发出的一张星级纪念证书,一年是1星级,最高5星级。 这张纸,是勇搏班成员所能获得的“仅有的好处”。除了晨练,他们必须参加每月一次的读书会,以及定期的公益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可无论表现得多么出色,都不会得到任何现实的奖励,更不会因为加入校长发起的社团,就会吃上什么“偏饭”。 “这个班没有什么‘好处’,他们的回报将用一生去兑现。”张伯礼说,他只是向学生承诺,毕业时,他会在5星级证书上亲笔签名。
“不讲大道理,不要去召唤”
“野蛮其体格,文明其精神”的勇搏班,是这位著名中医针对当今青年人身上的弊病,开出的一剂药方。 张伯礼说,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学里常见的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关心他人,公益意识淡漠,缺乏责任感,不敢担当,纪律松懈、生活懒散、“混”风盛行。大学受到各界议论,这与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内重“教才”而轻“育人”的导向有关。 他注意到,下雪后,学生争先恐后扫雪的情形如今少了。有学生考试作弊不以为耻,反而“磨”老师放一马。附属医院的医生也反映,实习生会坐等医生给自己打水。 在张伯礼看来,学生身上的这类问题,“靠上一次团课、听一次报告,解决不了”。他希望通过勇搏班的探索,“不讲大道理,不要去召唤,要去营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风气。”
不设“返回机制”,没有回头路
勇搏班的活动出勤,“30秒就记迟到”。许多学生就卡在这30秒。勇搏班设立不久,天气转冷,“在寒风怒吼中离开”的人与日俱增。 护理学院学生潘薇是不报名的少数派。她所在宿舍的8名同学分成两派,5个人愿意,3个人不愿意。有的同学不屑地问: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 张伯礼为勇搏班拟订了一条班训:“责任、坚韧、克己、奉献”。 勇搏班规定:各项活动,无故缺席一次者自动淘汰。无故迟到或早退累计3次者自动淘汰。在学业上,一学年内有两门课程经补考尚未及格者,也必须退出。出现违纪行为和诚信问题,勒令退出。 而退出者,“原则上不再吸纳”。 张伯礼说,他曾考虑将迟到的上限改为5次,并设置“返回机制”,但最终没有调整。 “这告诉他们,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就像‘一失足成千古恨’。毕业后到了社会,一个决策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2010级学生入学后,张伯礼在一次全校大会上请2009级勇搏班的同学起立。然后,他向他们深深鞠躬,并号召新生向经受了一年考验的学长,“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 在场的学生记得,掌声持续了50秒。 2010级学生程延飞记得,等到勇搏班又一次纳新,全宿舍只有自己报了名。当时有学长告诉她“不参加一定会后悔”。而其他室友听到的另一种说法是,“珍爱生命,远离勇搏”。 在这两种说法中,程延飞开始了“勇搏式”的生活。她用别人睡懒觉或看电视的时间准备活动材料,感到“特别悲壮”。
“带着我们的希望继续前进”
最初的“折磨”过后,中药学院学生王琰发现了勇搏班一个起码的益处:体育课的测验中,勇搏班的学生明显比其他同学轻松。 原本跑800米气喘吁吁的学生邓忆伏形容,她去爬泰山,居然一鼓作气登上了山顶。 大量学生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闹钟了。周末没有晨练,可潘薇注意到勇搏班的同学会照常早起。她们告诉她,“习惯了”。 潘薇当初认为苛刻的勇搏班不适合崇尚自由的自己,如今她表示“打心眼儿里”佩服勇搏班。在她的观察中,她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序,有时她睡懒觉不吃早饭,这些同学拉她到食堂;有时逛完超市见到提着重物的老人,勇搏班的同学会十分自然地上前帮忙。 勇搏班安排了大量的公益活动,还组织学生实践“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并要求每人每学年至少阅读10本非专业的励志类和学习实践类书籍,每月至少上交一篇读后感。 如今,潘薇会主动去听勇搏讲坛。每当有同学表示坚持不下去,她会给他们打气。她劝那些打算退出的人,“带着我们的希望继续前进”。潘薇觉得,自己是勇搏班的“编外”成员。
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
在一次交流会上,一位同学的话让张磊印象深刻: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 在勇搏班,除了磨炼意志力外,张磊认为自己收获最大的是团队意识。用中医学院学生熊可的话形容,“看到了集体强大的力量”。 2011级护理学院学生李三玖说,勇搏班让自己“开始考虑社会责任了”。今年正月初二,她和哥哥在家里发觉村里的林地失火。兄妹俩分头喊来村民扑灭了林火。李三玖是第一个到达火场的人。她事后回忆,这种“下意识”的责任感,是在勇搏班里养成的。 她说,如果没有勇搏班,自己也许还会是那个什么也不参与、特别内向的女生,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 中医学院2010级勇搏班班长何润东有个习惯,扶起校园里倒下的自行车,把它们摆放整齐。有人称他“摆车哥”。何润东说,原本自己是个“不太热心公益的人”,认为一些事情“做与不做差别并不大”。但在勇搏班里做公益,他越来越体会到,做与不做有质的差别。 从许多方面来看,张伯礼开出的药方已经初见疗效。下雪天,学生们会主动扫雪;养老院、孤儿院里常年有他们的身影。在许多班级,成绩前十名的同学,有六七位是勇搏班的成员。根据校方详细的统计,无论是学业还是其他方面,勇搏班成员都明显突出。 不过张伯礼多次跟学生们强调,加入勇搏班不意味着比班外的同学优秀,而是要比以前的自己优秀。他提醒他们慎重选择。从第二年开始,勇搏班不再拥有那样高的报名率,但退出率也随之降低。2010级862人报名,目前在班288人,2011级968位报名者中还余345人。勇搏班程延飞说,勇搏班不是把优秀的人聚在一起,而是让聚在一起的人变得优秀。 一位南方的大学校长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看到冬季的操场上黑压压的人群,很受震撼。一位企业负责人讲,带“星”的学生我都要。 张伯礼的试验仍在进行,谁也无法预计能有多少人坚持到底,但他说,这件事情上,过程远比结果重要。中国青年报(张国)
点击随想
大学有很多生活方式,“勇搏”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联想到我们当前“中国式教育”的现状——在我们的孩子应该要“野蛮其体格”时,我们往往把他们整日绑架在书桌前;而我们的青年,在理应拥有足够强健的体、智可以奋力拼搏的时候,大学生们却开始了松懈懒散“混”的生涯——我们由衷地认同张伯礼的试验。希望勇搏班的同学们走得更好。——余果
荐稿人: wdl 2012-10-26 执行编辑: lxl 2012-10-26 责任编辑:xwf 2012-10-2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