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11-06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2012年11月06日

拿什么滋养未成年人精神成长
  阅读次数:7399


  危机

    11062

       编辑这套丛书,源于时时涌上心头且挥之不去的一种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是深感当今中国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缺失。放眼望去,当今未成年人的生理成长、知识成长甚至心理成长都已经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普遍重视,唯独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至今未能引起关注。大略说来,基于营养的健全,这一代未成年人较之他们的父母一代,其身体发育普遍提前甚至超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说到知识成长,你只要看看这一代未成年人那沉甸甸的书包,看看双休日他们频频出入于各种补习班的身影,听听“现在最辛苦的就是中小学生”的无奈感叹,也就不难知晓,现在对未成年人在知识灌输上是如何地慌不择路、饥不择食了。至于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虽然补救的措施不够得力,但总算在媒体上时时出镜,在家长的口头上也时时被提及了,心理咨询室虽然常常是徒有虚名,但也总算是在一些城市的重点中学挂了个牌子吧。

  然而,我们很少听到关于这一代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话题。精神成长,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还是一个玄虚的话题,还是一个模糊的甚至是不知所以的话题,而究其实,精神成长已然成为当今一代未成年人成长的时代性危机:生理上的提前成熟,使他们精力充沛却不知将精力用于何处,甚至如纽曼所说:“如果他们话多,必乱说无疑。”知识上的强力灌输,使他们在这样一个技术至上的时代,日益将知识作为换取世俗功利的手段,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会不择手段。职场上的弱肉强食,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都是这方面的显例。心理的成长,虽然使他们在自我与外部失衡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但却离心智的成长相去甚远,郁闷虽然可以通过宣泄得以缓解,但宣泄的内容与方式,却有着高低优劣之别。明乎此,我们才会明白,精神的成长,是灵魂的健全,是人格的生成,是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自觉意识的形成。

  精神的成长不是凭空进行的,需要汲取各种精神资源,但这些精神资源,不是那种换取世俗功名的“实用知识”,而是着意于“自由人”得以成长、形成的“自由知识”。概而言之,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西方文化,都是这一代未成年人,基于自身精神成长价值生成点的需要,所应该充满兴味地去涉猎的。而现在的未成年人,对此却缺乏清醒的认识与应有的了解。网络的平面化、共时化,正在消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对一代未成年人精神的深度滋养。我们常常看到,这一代未成年人在时尚的潮流中话语滔滔,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一旦进入人类精神的深处,却眼神茫然顿然失语。我们也因此看到,文化贩子、学术掮客,在当今大行其道,真正的学术研究者,却又深居“象牙之塔”,自得其乐。所有这些,使这一代未成年人在精神成长过程中急需的精神营养品,在文化市场中难觅其踪。

 

  探因

 

  上述的时代危机,与人文社会科学界重研究轻应用的时弊密切相关。

  人文社科研究队伍人数众多,成果累累,但这些成果又有多少转化为对公众精神需求的满足呢?一篇文章、一本专著,刊发、出版即为完结。至于其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的构建,则不再过问。科技界常常是将研发与营销作为两个互有关联的部门予以衔接,人文社科研究却少有这样的意识,更无实际的运行与操作。这种重研究轻应用,还表现在人文社科领域生产力分配的不平衡:当前,人文社科类的学术、文化期刊,包括各级高校的学报,数量众多,每天在这些期刊上刊发的文章难计其数。这些文章中,不乏毫无创见的低水平拼贴之作。一些研究者习惯于将精力耗费在写这类文字上,却不愿意在成果的普及转化方面去作点什么。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学术垃圾比比皆是,一方面,真正引领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读物却少之又少。

  令人沮丧的还远远不止于此。就在这少之又少的读物中,文字模式化、格式化、干瘪无味的也不在少数。人的精神世界原本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满足人的精神成长需求的文字,也应该是如此的吧。但打开各种标榜有文化内涵、精神内涵的书刊,却又时时看到两类不堪卒读的文字:一类是没有精神深度的所谓“时尚”读物,一类是貌似深刻的“八股文字”。之所以如此,我想,也是因为当今社会精神世界的萎缩、干瘪、枯瘦所致。用这样的文字,又怎么能够在一代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需求中,给他们以新鲜、充盈的精神滋养呢?

  当代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时代性危机,与中国当下教育的日益程式化、技术化、模式化的时弊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整齐划一、批量生产的工业时代,一个科学、技术至上的时代,一个工程师的时代。冰冷、坚硬的钢铁制品,早已代替了鲜活、温软的血肉之躯,无所不至的网络,早已代替了有切肤之感的生命。鲜活的个体生命正在离去,面目相同的社会符码成批出现。功利成为心脏搏动的动力,计算成为大脑的唯一功能。甚至喜怒哀乐也可以设计,甚至悲欢离合也可以制作,就连以活生生的人为直接对象的文学、教育也时时被“××工程”之类的工程术语所概括,在这种概括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了科技对人文的吞噬。受此影响,虽然普教界素质教育的呼声甚高,但终于是空中流云而与大地无涉。你只要翻翻中学生的书包,就知道那沉甸甸的、背不动的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除了考试资料还是考试资料。从一早睁开眼到夜晚终于可以闭眼入眠的分分秒秒,学生几乎全在课本与习题中度过。在这样逼仄的人生时空中,你又怎么能指望下一代的精神成长能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呢?中学教师中多有才智杰出者,但这些杰出者,正在被引导、被鼓励与应试教育的能工巧匠划等号,并在继续向着“大匠”的目标迈进。在“匠人化”的流水线上,学生日益成为批量生产的精密的“零部件”,差异只在这“零部件”的精密程度,却越来越远离了生命筋骨的强健、血肉的丰满。

  这一代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时代性危机,与目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的迷失”的时弊也是不无关系的。

  当下中国社会“人的迷失”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与未成年人精神成长危机相关的“人的迷失”,突出地表现在整个社会及未成年人家长对“成才观”、“幸福观”的迷狂。据说,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迈上了“成才”竞争的起跑线。这成才的含义,就是北大、清华、哈佛……然后是官员、老板、高级白领等等。而“成才”的程度,也就等同于“幸福”的程度。考之实际,此说不虚。于是,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就这样被“定向”、“定点”地扭曲疯长。人的生命是个体性的,这个体性的生命,又是千差万别、千形百态的,又是一次性不能重复的。人的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关联却不能等同。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可以有大小,但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却是没有高低之别的,一个老板与一个员工作为个人,他们是平等的,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人的社会价值可以有大小,但人的个体生命的幸福程度却是不能与之划等号的。适合从事个体性艺术创造的人,在“规矩”严格的官员生活中,未必有个体自由的幸福可言;适合过小人物“平庸”生活的人,在“社会高端”也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马克思说:“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精神是这样,人的生命形态也是这样。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苍白、单一,与当今中国把人的生命形态单一化、苍白化的时弊是有着深层关联的。

 

  神往

 

  正是基于上述种种时时萦绕于心的切肤的危机感,我的心中时时萌生出一种神往:神往于193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的由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以及由朱自清等著名学者编写的一系列青少年读物;神往于朱光潜所写的《谈美——给青少年的十三封信》;神往于1960年代的《十万个为什么》;神往于大学者用大手笔为青少年读者写出的小文章;神往于那种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社科人文文章;神往于能通过这样的读物还一代未成年人以生命、精神成长的自由、广阔、鲜活、灵动,并以此去对抗、改变人在这个时代的迷失

  于是,在神往中,有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冲动,有了这套丛书的出版。编写这套丛书,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在内容上,把价值论引入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教育,从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价值生成需求,从若干个价值生长点,向未成年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从知识论出发,向未成年人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在形式上,则力求与内容相应的文字的生动、活泼、灵动等等。这套丛书也许离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但无论如何,算是一块引玉之砖。我们祈盼着有新的“开明”青少年读本,有新的《谈美》,有新的《十万个为什么》,更希望有对上述这些祈盼的超越。

  (傅书华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精神成长丛书》主编。著有《山西作家群论稿》、《边缘之声》等。)

 

  相关链接

 

  “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精神成长丛书” 傅书华主编 希望出版社出版

 

  丛书包括《汉字之魅》、《东方之光》、《礼俗之道》、《人间城郭》、《教苑之旅》、《社稷民生》、《风雅人生》、《文明史迹》、《礼法中国》、《经史子集》、《飞舞之弦》、《载道之舟楫》,共12册。各册或以史的线索,或以主题类型,或以范畴区分作为结构框架,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学、汉字、科学技术、风俗礼仪、法律、教育、音乐舞蹈、历史遗迹、城市、文化典籍等内容

 

 

  荐稿人:xwf 2012-11-06 执行编辑:lry 2012-11-06 责任编辑:lxl 2012-11-07

0
 

上一篇科研立项由龙头企业“出题”
下一篇教育部总结公选校长试点经验:把好公选政治关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