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8-12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2013年6月《中国改革》

高校青年教师忧思录
作者:艾青椒  阅读次数:8120

  正如社会学者应星在《且看今日学界“新父”之朽败》中指出的那样:“自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财力的大大增强,国家调整了对学界的治理技术,一方面加大了对学界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数目字的管理’,增强了大学的行政化,以包括各类各级课题、基地、学位点、奖项等在内的各种专项资金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界。如今,大学已经成了一个新的淘金之地。如果说新父们当年还能够咬紧牙关克服清贫的话,那么,面对大量可以用学术成果去争取的资源,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十分积极地投入了这场持久的资源争夺战。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一批名利双收的学术新贵,他们不仅头上顶满了各种头衔和荣誉,而且住上了豪宅,开上了名车。然而,在这些耀眼的光辉背后,虽然他们著作等身,但在课题学术的引导下,却是言不及义,空洞无物,且剽窃成风,学风败坏;虽然他们荣誉环绕,却是以彻底破坏避嫌原则或启动利益交换及平衡的‘潜规则’为代价的;虽然他们争来博士点、重点基地、重点学科,却是以赤裸裸的行贿为铺路石的。学界腐败之深已不亚于商界和政界,而尤有过之的是,学界的腐败却很少得到体制的追究。”被应星所批评的这种现象,确实是支配当代相当一部分学院和科研机构的基本逻辑。青年教师正是处于这种现实之中。

  在这种数目字管理的驱逐之下,高校已经公司化,以竞争体制内资源为主要目标,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学术生产的主力军。

  “50后”学者许纪霖在《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一文中曾尖锐地指出:“我们这代知识分子很少有感恩之心,觉得自己是时代骄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有不自觉的自恋意识,得意于自己是超级成功者。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不过是幸运儿, ‘文革’浩劫造成了十年的人才断层,我们不过赶上了好时代而己。这十年留给我们一大段空白,差不多在世纪之交,当十七年(1949一1966年)一代人逐渐退休时,我们这一代就开始在各个领域全面接班,成为最资深的领军人物。这不是我们这代人炉火纯青,有了这个实力,而只是时代的阴差阳错。但这代人自我感觉太好,缺乏反思精神。被揭露出有抄袭、腐败的丑行,第一个反应不是自我反思,而是自我辩护,一口咬定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代人缺乏道德感。在观念的启蒙上是有功的,但是没有留下道德遗产,很少像民国那代知识分子那样有德高望重之誉。”青年教师就生活在由刚性的课题管理体制和柔性的父权式(家长式)人际结构构成的学院文化之中,他们要实现学术和精神上的双重突围何其困难! (摘自《中国改革》20136月艾青椒/文 本站转自2013年7月号(下)《党政论坛(干部文摘)》37)

 


推荐人:wfi 2013-08-12 执行编辑:lry 2013-08-12 责任编辑:lxl 2013-08-13

0
 

上一篇“幕课”来袭,中国大学如何应对 ?
下一篇别把房子盖在断层之上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