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12-05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同济大学关工委办公室

关心下一代工作简报第11期(总第92期)
作者:hyt  阅读次数:73764
                                                              关心下一代工作简报
                                                                          
                                                                        第11期(总第92期)

                                                                

                       同济大学关工委办公室编            2011年11月28日


 

 


                          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同济大学关工委联合举办

                                               “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研讨会

 

      11月25日,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同济大学关工委在同济大学联合举办“三区(高校校区、中学校区和街道社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交流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五角场镇政府、杨浦区老干部局、《关心下-代》杂志编辑部、江浦街道、五角场街道、三门中学、昆明学校、杨浦教育学院附中、同济一附中、少云中学、育鹰学校、长白二小的领导及我校关工委领导、我校与地方学校结对学院分会常务副主任计31人。会议由我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沈枋主持。

     

      我校离退办主任、关工委副主任何仲节在会上致辞,他对来自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杨浦区老干部局及有关结对中小学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对我校关工委工作给予指导。他说,关工委工作代代传承,主题不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随着形势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工作手段、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要突破传统思维,要有创新理念。我校关工委在尝试老同志、老教授与附近学校、部队结对子基础上,又将视野延伸至大学生队伍,从以前的老关心幼,到现在的大关心小,从过去的“说”——“听”到如今说听双方的互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路子,使我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与时代发展脚步贴合。

      我校关工委副主任陈立丰以“三区融合、共同育人” 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体会与思考为题在会上发言(讲稿另发)。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沈建芳回顾了“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五年多来走过的路程,感谢同济离休干部王平发起的这项活动和同济大学的鼎力支持(讲稿另发)。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环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代表谈了与结对中学就学习辅导、校园文化、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具体思路、做法、体会和对未来工作的建议。五角场街道、同济中学、杨教院附中、《关心下-代》编辑部等负责同志就“搭建活动平台结对共育”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同济关工委秘书长丁经纹最后作总结发言。他首先感谢地方政府、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对“三区融合、共同育人” 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感谢对口共建学校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他说,三区融合为大学生实践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个很好的平台,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其次,他把同济大学关工委网站推荐给与会领导和同仁,希望大家把同济大学关工委网站作为“三区融合、共同育人” 的一个优质资源,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共享平台。丁经纹秘书长还就市教委党委副书记杜慧芳日前通报上海市教委推进《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六项工作作了简要介绍,希望围绕中心、配合主渠道,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对中小学师资的培训工作发挥作用。最后他说,同济大学关工委秘书处要为“三区融合、共同育人” 工作出主意、搭平台、建机制、创品牌、促长效发挥积极作用。

 

 

“三区融合、共同育人”

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体会与思考


同济大学关工委副主任 陈立丰

 


      与社区、中学校区结对育人,是我们高校融入社会、关心社会的一种具体表现,我校现有8个学院参与中学校园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这个平台不仅让在校中学生增长许多课外知识,也成为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一个新的学习载体;与区内中学结对的学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帮扶活动,安排结对学校的学生参观我校实验室、校史馆,到结对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等,大学生也在服务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达到三者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互动双赢的格局。“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在我校主管领导的关心、重视、指导和帮助下,健康持久地向前发展,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老同志的积极性是基础,青少年学生的积极性是动力,只有形成三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使“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健康而持久的开展下去。

 

我们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几年来我校党委、各学院党委都对开展“三区融合、共同育人”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并从各方面给予支持,特别在发挥老同志独特作用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领导、各中(小)学党政领导、街道党委也对这项工作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

 

二、关工委老同志发挥了独特作用

     

      我校各学院关工委分会和老同志主动积极投身于“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关心下一代工作,他们无私奉献,在组织协调、联络沟通、参谋顾问、指导及讲师团工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我校关工委顾问王平老师、席与齐老师和吴杏云老师等就是我们老同志中的杰出代表。

我校关工委在对外联络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对内协调各学院关工委分会等方面起了统筹、协调和联络参谋的作用。

 

三、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主力军作用

     

      在“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大学生是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既是被关心的对象,也同样去关心别人;大学生既从我们对他们教育中得到提高,他们也从投身社会实践和教育别人的过程中经受锻炼获得收获,还可以把他们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四、 制度是保证

      要使“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关心下一代工作能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努力以活动为载体,并积极创建品牌,使活动能持久和更有成效。

 

几点思考:

 

一、建立“三区”定期举行联席会议的制度,加强相互交流、合作和协调。

 

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大学各学院、各中(小)学和街道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各自的特色,努力做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共赢多赢。

 

三、建立长效活动机制。积极探索学生在校期间“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平时以学校为主;假期以社区为主的既分工又合作的长效活动机制。同时在校内建立大学生一届接一届不断线地参与“三区融合、共同育人”活动的机制,并努力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社区共同探讨大学生到社区居委会担任“见习村官”,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路。


 

 

在“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沈建芳

 

      自2006年上海市三门中学将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五角场北片几个居委会的教育资源引进学校,成立了三区融合的关工组织以来,已有五年的历史。五年来,在同济大学关工委、五角场街道等关工委的全力支持下,我区先后已有9所中小学与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及所在社区形成了“三区融合、共同育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新格局。这项工作如何拓展、如何深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由同济大学关工委组织召开的这次交流研讨会正逢其时。

 

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三区融合、共同育人”的提法好

 

      与原先我们作为最大受益方提出的“三区融合、优化教育资源”相比,“共同育人”的提法,体现了大教育的理念,可以涵盖三方,强调了育人是共同的责任。

      同时,育人的对象不只是中小学生,还包括具有双重角色的大学生。因为大学生既可以引导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养成,增强中小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与渴求。同时,也可以在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育人的对象中,还应该包括青年教师。

 

二、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资源互补和合作共赢

 

       对中小学而言,高校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成果、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社区蕴藏的教育资源以及可能为中小学生提高的实践岗位,是我们依托的丰厚教育资源。如陈立丰教授、吴杏云教授、刘艺林研究员、姚玉红研究员等人的报告,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中小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了解大学历史,感受高校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又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绝佳途径。大学生与中学生结成伙伴关系,如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大学生,不仅以他们自身成长的心路历程、经验教训与已有知识帮助引导中学生,还在带领中学生走向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给他们以积极的影响。

       对高校来说,同济大学关工委由党委书记亲任关工委主任,又有像沈枋、陈立丰这样的老领导在主持工作。令我们感动的是,他们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是贯彻中央文件的实际行动。他们尽最大努力满足中小学和社区的各种需求,并欢迎中小学和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岗位,让他们在校期间就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五年来,沈枋主任、陈立丰主任和丁经纹秘书长为“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的推进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相关学院的在职领导,关工委老同志也都身体力行,从贯彻中央精神,共同育人的认识高度,为结对中小学的发展,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了智慧与辛劳。

      从社区方面来看,杨浦区各街道社区对中小学的工作一贯比较支持关心。2005年,各街道社区建立了关心下一代组织以后,社区不少部门更将关心青少年的工作看作自己的份内事。他们积极为青少年在社区的各种实践活动提供方便。如五角场北片居委会干部为三门中学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与学校一起组织假日主题教育活动。五角场镇为同济大学和同济中学的学生提供见习居委干部的实践岗位。江浦街道社区学校积极参与昆明学校的课程建设等等。而同时,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小学便利的各种设施,又是街道社区建设学习型社区、和谐社区所需要的。

      总之,这种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关系,使各方优势资源得到整合,使广大青少年的成长空间得以拓展,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三、关于长效机制建设

 

      首先是组织保证。作为“三区融合、共同育人”的共同体,中小学关工组中最好有高校和社区的代表参加,便于及时沟通情况,协调教育资源,组织各种活动。杨浦区教育学院附中关工组、昆明学校关工组就是如此,这种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联席会议,如同济中学关工组每学期都已以联席会议的形式请各方代表共同研究关心下一代工作。

 

      其次是制度建设。如三方形成的共同体定期研究工作的制度。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需要,研究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长计划和短安排,注意总结成功的经验,研讨一些问题。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小结,活动有效果,工作有创新。避免先紧后松、时松时紧的随意性。

      又如共同体间的联席会议或工作交流研讨制度。如今天的研讨会这样。因为每个共同体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总会形成一些好的做法,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是我们这项富有创意的工作在探索过程中自然会遇到的。比如,哪些方面的工作比较适合三方或两方共同参与?如何把握工作的节奏和度?青少年学生除了接受教育与关爱外,还能为关心他们的人做点什么?如此等等,都可以在交流研讨中互有启发。建议这样的会议形式今后可两年举行一次,形成制度,以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是基地建设。我比较推崇同济大学法政学院与杨浦区教育学院附中的模式。学校有一个由学院和中学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还聘任了四位基地顾问,每年有25-30名优秀大学生作为辅导员协助相关班主任开展工作,学院不定期选派大学生到基地实习。领导小组每学期要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探讨基地建设有关事项,形成工作重点,然后由双方执行部门具体实施。

       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工作务实。因而学校的普法宣传教育、生活辩论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课程在同济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指导参与下,逐渐走向项目化,且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

       此外,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不仅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且切实解决上海市三门中学景观水的净化。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外籍教师在上海市育鹰学校寓教于乐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是基地建设成功的案例。

 

荐稿人:hyt   2011-12-05      执行编辑:hyt      2011-12-05       责任编辑:xwf      2011-12-05

 

0
 

上一篇关心下一代工作简报第10期(总第91期)
下一篇同济大学关工委2012年工作要点

相关新闻: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